人物名片:朱創業,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鎮規劃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
朱創業和學生在貢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陽、雅安、遂寧、達州、廣元、阿壩、甘孜、涼山、攀枝花……朱創業和他的團隊走遍了四川每一個市(州);峨眉山、貢嘎山、夾金山、龍門山、羅浮山、格薩拉、彝海、伍須海、獵塔湖、馬湖、九曲黃河第一灣、蒼溪紅軍渡、旺蒼紅軍城、安仁鎮、龍鳳古鎮……天府之國這些重要的旅游景區都留下了他們的規劃手筆。
與時俱進
建設成理旅游管理專業學科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不少普通高校不得不減少地質學類學生的招生數量,或停辦或取消了地質學類的專業,高校地質學專業的師生陷入困境。時任成都理工學院地質學系主任的孫傳敏教授和地質學系副主任的朱創業教授提出了“以現代地球科學為基礎,向資源環境拓展,建立有地學特色的外延學科專業群”的“大地學”辦學思路,學校地質學系決定創辦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旅游管理、地理科學三個本科專業組成的“地理科學及地表資源專業群”。
由一個熟悉并有成果積累的專業轉向一個不熟悉的新專業,這對地質學系的老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艱難的選擇。作為地質學系副主任的朱創業教授大膽地邁出了第一步,接受了旅游教研室主任的職務,并負責申辦了成都理工大學旅游管理本科專業。
朱創業認為,盡管地質學與旅游學分屬兩個不同的學科,研究對象和知識體系有很大的差別,但這兩個學科是有聯系的,學科的研究方法也是相通的,要辦好旅游管理新專業,關鍵在于創新。2000年,成都理工大學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開始招生。朱創業教授提出要把旅游科學與地球科學相結合,并開始了創新型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2003年,首次招生的2000級旅游管理專業1班先后被評為四川省及全國先進班集體。2005年,朱創業教授負責的《實施研究式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型旅游人才》教改項目獲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6年,朱創業教授牽頭成功申報旅游管理碩士學位授予權。2020年,該校旅游管理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立足地學
打造成理旅游專業特色
作為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及旅游管理碩士點的申辦人,朱創業教授提出了旅游管理專業推——拉型跨越式發展的辦學思路及非傳統專業“雙互動”專業建設模式,即以旅游地學碩士、博士生培養占領制高點,推動本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的互動;以生產、科研成果促進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實現教學與科研的互動。
2007年起,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全域成都”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戰略,決定對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進行整體開發。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整體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成都理工大學承擔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普查項目。朱創業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整合省內科研院校力量,組織了80余名師生分赴成都龍門山段的五個市縣進行考察調研,借助3S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完成了成都龍門山段及周邊6000余平方公里的旅游資源普查。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朱創業教授帶著團隊跑遍了龍門山段五個市縣,進行旅游資源綜合普查,從地質構造、旅游景觀、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到區域經濟、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傳說典故……
這是四川省首次大規模的旅游資源普查,形成了長達350余頁的《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普查報告》,并將普查成果進行了數字化處理,建立了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信息管理系統。
意想不到的是,《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普查報告》剛剛完成,2008年5月12日就發生了震撼全國的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龍門山段旅游資源受損情況怎樣?龍門山還能發展旅游嗎?這是一個從成都市委市政府到成都市民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地震后不久,朱創業教授就帶領研究團隊奔赴成都龍門山段地震災區,開展災后旅游受損調查,并迅速給成都市政府提交了《汶川地震災后龍門山成都段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盡管旅游損失巨大,旅游市場短期受挫,但全世界都在關注汶川地震災區,旅游市場前景廣闊。朱創業教授建議加快建設龍門山旅游產業經濟帶,使旅游業成為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先導產業,成為災區經濟恢復發展的動力產業,成為災區人們生活改善社會穩定的和諧產業,成為災區擴大增收促進就業的惠民產業。
在汶川大地震災后旅游業恢復重建過程中,朱創業教授承擔了成都市政府和四川省旅游局委托的《成都市汶川大地震災后旅游業恢復重建規劃》編制任務,提出了災后成都市旅游業“一加快,三集中”的發展思路,即加快龍門山旅游產業帶的建設,形成全市旅游“一區(城區)兩帶(龍門山旅游帶、龍泉山旅游帶)”的總體格局;將旅游生產要素向旅游景區、旅游城鎮、旅游村落三個空間集中,將休閑度假服務設施向山前旅游城鎮和山地運動休閑度假旅游區集中,將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向山前和平原集中。
該規劃所提出的成都地震災區旅游業恢復重建重點項目被列入國家汶川地震災區旅游業恢復重建計劃,為爭取國家投資及兄弟省市援建起到了積極作用。2010年成都市旅游經濟指標已超過震前水平。成都市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認為,“規劃引領重建”是旅游業災后恢復重建的靈魂。
成立學院
推動人居環境專業學科發展
2010年10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學組建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這是該校在國家培育旅游支柱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由地球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旅游管理、園林專業,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等相關專業整合組建的一個新學院。作為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首任院長,朱創業教授提出了“依托資源環境優勢學科,全面建設以規劃設計為特色的人居環境專業學科,以大旅游、小城鎮、風景園林和生態建筑為研究方向,強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大功能,建成優勢特色明顯的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的學院發展思路,提出了要把學院建設成為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旅游策劃師、城鄉規劃師、建筑設計師、園林工程師、景觀設計師的搖籃的發展愿景。學院新增了風景園林、城鄉規劃專業等專業,成功申報了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初步形成了以規劃設計為特色的人居環境專業學科群。
服務鄉村
把夢想寫在祖國大地上
朱創業教授一直把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作為服務鄉村的一個重要推手,承擔了《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四川省鄉村旅游發展報告》《四川省鄉村旅游質量等級評定標準》《郫縣:中國農家樂旅游發源地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山東省滕州市重點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策劃》《湖南長沙縣開慧鎮旅游發展提升規劃方案》等數十個省內外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規劃和研究項目。
2015年以來,朱創業教授及團隊先后參加原國家旅游局旅游扶貧規劃公益活動和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旅游規劃扶貧公益行動,義務承擔了阿壩州紅原縣下哈拉瑪村和日干村、涼山州鹽源縣山南村等地的旅游扶貧規劃任務,針對這些少數民族貧困村緊鄰旅游景區的區位條件,提出了“生態優先、景村一體、文旅結合、產村相融”的高原景區依托型旅游扶貧開發模式。2016年,《阿壩州紅原縣下哈拉瑪村鄉村旅游發展扶貧規劃》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旅游扶貧規劃示范成果”,被四川省旅游發展委員會評為“四川省旅游扶貧規劃示范成果一等獎”;2017年,包含下哈拉瑪村在內的紅原縣月亮灣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9年,紅原日干喬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朱創業教授還帶領學院師生,積極幫扶革命老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黑水縣是成都理工大學對口幫扶縣,也是紅軍爬雪山經過的革命老區。朱創業、梅燕教授義務為黑水縣編制了《黑水縣甲足村旅游扶貧規劃》,提出了貧困山區“溝域農文旅綜合體”旅游扶貧開發模式,還帶領學生先后對黑水縣甲足村、昌德村、羊茸村等多個民族村寨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進行指導。組織學生赴黑水縣開展“星火燎原紅色研學旅行”和“香豬花海”農創活動,為昌德村送去精心編制的《星火燎原紅色研學旅行》研學教材和40套小紅軍衣服及文具,為木都村策劃設計了“香豬花海”系列精彩紛呈的農文旅活動,得到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
可喜的是,參加黑水幫扶活動的學生提交的《星火燎原紅色研學旅行基地》《香豬花海農創項目》兩個作品分別獲得第五屆四川省“互聯網+”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和銅獎。
此外,朱創業教授和李嫻副教授還為革命老區旺蒼縣編制了《旺蒼·中國紅軍城旅游景區旅游總體規劃及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提升方案》《旺蒼縣木門旅游景區旅游總體規劃及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提升方案》,提出了“堅持紅綠結合、傳承紅色基因、景村一體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革命老區紅色旅游扶貧開發模式。
2018年,旺蒼·中國紅軍城和木門兩個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同年,旺蒼·中國紅軍城被評為“四川十大紅色文化地標”。2019年,《旺蒼·中國紅軍城旅游景區旅游總體規劃》榮獲四川省旅游協會、四川省旅游學會頒發的“2019年度四川省旅游規劃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