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俊林在車間工作
>>>人物名片:
甘俊林,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貨車制造中心試制研發班班長、四川省“甘俊林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中車集團資深技能專家,有著冷作工高級技師、電焊工技師“雙料技師”頭銜,先后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工匠”“四川省技術能手”“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稱號,入選眉山市首批“眉州名匠”。
連日來,天氣炎熱,在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一生產車間里,身著工作服的甘俊林正一邊焊接鋼材料,一邊給學員培訓焊接技巧。只見他手中的焊槍輕輕一點,轉眼間,焊點變紅,焊條熔化,兩個斷面被“縫合”起來了。
一絲不茍檢查設備、精益求精解決技術難題、手把手帶徒弟……在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甘俊林每天扎在車間。今年35歲的甘俊林,2004年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便進入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一線從事鉚焊工工作。如今,18年時間過去,甘俊林也早已從一名普通的“小學徒”,成長為冷作鈑金工、電焊工“雙料技師”,更是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拓展鐵路貨車國際市場的一張“金名片”。
勤奮好學 “焊出”青春絢麗色彩
18年來,甘俊林如何快速成長,焊接屬于自己的青春色彩?回想起這些年走過的路,甘俊林感受頗豐。“剛來到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時自己還是一名電焊學徒工,當時確實是一個‘門外漢’。”甘俊林回憶說。剛進公司那會兒,甘俊林每天早上比工友早一小時到車間,下班最后一個離開車間,不懂的地方就向班長和工友虛心請教,自己又反復琢磨、試驗,短短一個月便掌握到了電焊的基本常識和原理,并開始嘗試一些難度系數較高的電焊工作。
“每天跟著師傅打轉,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將技巧默默地記在腦子里。”甘俊林說,當自己漸漸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便利用每周一師傅去開會的間隙,活兒閑置一旁暫時沒人做,他就拿起工具嘗試去做。長此以往,他的行動力也引起了車間主任的注意。
當時,車間主任發現了他的潛力和動力,并著重培養他,多次推薦他參加公司內部舉行的電焊技能大賽,沒想到第一次就從兩千人的比賽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不僅獲得了工資獎勵,還得到了公派學習的機會。“從那以后,我就意識到了懂技術的重要性,開始刻苦的鉆研和實踐,技能也掌握得越來越嫻熟,并且做了很多創新。”甘俊林說,當年,他焊接時臂力不夠,就用自制沙袋綁在手臂上練習,以此增加焊槍的穩定性;為分析焊接缺陷,他用手機拍攝焊接焊縫,回家再仔細研究焊接紋路規律;別人下班后,他還要在車間多待上兩個小時,即使眼睛被電焊弧光灼傷,只能半睜半閉,他也從沒叫過苦。
“判斷電焊技術的高低,其中一項指標就是看實際操作與工藝圖紙的誤差,誤差越小說明手工就越好。”甘俊林指著左手手背上的一處疤痕說,這是在完成一個高難度電焊技術時造成的。
當時,為了盡可能減小誤差,左手需要穩穩地固定住材料,焊槍打出的火花就直接落在了手背上,由于距離近、溫度高,即使戴著防高溫手套,手也避免不了被燙傷。“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受點小傷是很正常的。”甘俊林說,每次看到自己的技術又進步時,這種高興的心情足以讓他忽略手上的那些小傷小痛。
正是這樣的“癡迷”,讓他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關,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近年來,甘俊林參與了公司所有新產品試制和出口貨車生產,主持公司重大技改項目、新產品試制和國內外鐵路貨車鋼結構生產等工作。相繼創新和改進鐵路貨車制造工藝、制造工裝100余項,解決關鍵技術難題50項、慣性質量問題10余項。2018年,甘俊林還在有著焊接“世界杯”之稱的“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上,獲得鎢極氬弧焊成人組比賽一等獎。
攻堅克難 助企業勇立潮頭
除了賽場,在國際市場拓展和產品工藝改進上,甘俊林也學以致用,助力公司高質量發展。
這些年來,他先后成功攻克L70型糧食漏斗車側梁組成、底架漏斗組對等工藝技術難題、慣性質量問題,大力推行以工藝保證裝配胎模,以裝配胎模保證產品質量,如C70底架、P70側墻車門等工裝改進、工藝改善,使裝配質量得到質的飛躍。與此同時,在焊接上提出以自動焊代替手工半自動焊,提高了車間整體的焊接質量,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創造價值近千萬元。
采訪中,甘俊林向記者介紹起了公司開拓澳大利亞市場,他為此付出努力的故事。當時,公司為了爭取海外訂單,高度重視澳大利亞KZ78-AUS型石砟漏斗車的試制。針對澳車外形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數量繁多的情況,加之時間緊和任務重,甘俊林帶領團隊積極備戰。在澳車試制的同時,NX70型平車中對一班組也在巴鐵廠房雙班生產,場地的局限和生產工位嚴重不足給團隊造成了很大困擾。甘俊林介紹,當澳車試制來料有時尺寸、角度不符合工藝要求,不得不等到返修以后再使用,在現有人員、平面布局、時間節點下要如期順利交出第一輛車,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領軍試制的甘俊林,他暗下決心,絕不能讓這些“攔路虎”影響到澳車試制進度。于是,他提出用裝備保工藝、用工藝保質量的想法,提高每個工位產品尺寸精度,用最適合的工裝來保證產品的質量和速度,為下一個工序降低難度,從而提高效率、節約試制時間。
時間緊迫,為了保證首臺澳車順利交付,甘俊林帶領隊友們加班加點的工作,下班不回家、白班連夜班成了“家常便飯”,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團隊克服了各臺位交叉作業、多工位同時生產的困難,創造了澳車試制零返修的高質量標準,得到澳方監造的一致好評,終于如期完成了首臺鑒定順利交出了第一輛澳車。
致力于技術攻堅,甘俊林一路也斬獲了多項榮譽。2008年,他主持委內瑞拉K90-VEN型礦石漏斗車車體組對工藝改進項目獲得公司質量QC成果一等獎;2010年主持控制P70頂棚寬度提高整車組裝質量項目獲得鐵道部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獎、公司QC成果一等獎;2015年完成提高P70側板與下側梁嚴縫質量項目獲得公司質量QC成果二等獎;2018年,他獨創的“C70E上旁承模塊化定位方式”“三基線法調整棚車車頂組對工裝撓度”“氬弧焊搖擺焊接操作法”入選公司絕招絕技;2020年,他的主持的C70E底架傾斜矯正項目獲評長江集團首屆絕招絕技評選三等獎。此外,他還在《華東科技》期刊發表論文《高速貨車制造焊接技術應用展望》,先后獲得“用于車輛底附件柔性安裝裝置”和“一種鐵路車輛側墻上側梁波浪彎曲變形矯正裝置”兩項專利。
“作為一名新時代技能型青年員工,我將繼續刻苦鉆研,不斷創新,努力實現企業全面智能化制造,提升制造水平,讓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成為貨車制造的龍頭。”甘俊林如是說。
聚力創新 肩負重任“匠心報國”
由于所處行業與交通密不可分,這讓身為高級技師的甘俊林看到了未來努力的方向。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加快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智能制造對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制造’和‘高鐵技術’在國家‘交通強國’戰略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攻克技術難題,提高產品質量,這是甘俊林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前不久,眉山市委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甘俊林有幸參加,也深感責任重大。他給自己定了一個方向,將緊緊圍繞眉山市委提出的“制造強市”戰略部署,時刻以工匠精神嚴格要求自己,不斷苦練內功、提升本領、發揮才干,沖鋒在技術創新、難題攻關的最前線,為眉山打造制造強市貢獻智慧,為國家軌道交通事業高質量發展奉獻青春力量。
夢未來,僅憑一己之力無法實現。作為中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青年技術員工中的領軍者,甘俊林深知要積極發揮“頭雁”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甘俊林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一個人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推動技術型人才隊伍的壯大才更有意義。”甘俊林說,他對自己提出的新要求是,除了完成日常工作,每年攻克一定技術問題,更要努力為公司、為眉山培養出更多人才。
據悉,“甘俊林技能大師工作室”于2019年掛牌成立,以傳承勞模精神為核心,以傳授高超技能為主線,以聚力創新攻關為突破口,攻堅克難,致力于為公司解決產品生產中遇到的瓶頸與困境。作為工作室負責人,甘俊林深感責任重大,為了讓更多的藍領工人迅速走上成才之路,他努力踐行著“滿園春色”的奮斗夢想。如今,通過學技練功和“傳幫帶”,工作室已培訓青年員工5000余人次。
“筑夢‘交通強國’,除了‘匠心’外,人才是關鍵。”甘俊林說,他希望通過提升工藝來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逐漸提升“中車造”“眉山造”乃至“中國造”產品的知名度。
堅守“匠心”,甘俊林一直在平凡的崗位上突破自我,也將最樸素的匠人情懷、最寶貴的敬業精神傳遞給工友們。未來,他將不斷挑戰自己、提升自己,努力踐行工匠精神,堅持精益求精、重細節求品質,以優秀的業績奉獻新時代,臻于匠心篤行致遠,共同圓夢“匠心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