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凌萍講解果樹管理技術
人物名片:
蔣凌萍,石棉縣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站長、農藝師。長期扎根基層,服務“三農”,先后獲評全省稻飛虱防治先進個人、全省綠色防控先進個人、全省“五個一”優秀駐村農技員、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雅安市“創先爭優巾幗建功標兵”、石棉縣“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被石棉縣委、縣政府記“三等功”兩次。她主研的項目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市級三等獎2項。
一雙運動鞋,一頂草帽,陪著她奔走在廣袤農村的田間地頭。
一身真本領,一顆初心,伴著她扎根基層25載無怨無悔。
8月份連續的高溫天氣,對石棉縣的黃果柑生長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的影響。擔心黃果柑反常落果,導致減產,蔣凌萍每天一大早便趕往田間,一邊查看黃果柑長勢,一邊排查可能出現的生產隱患,并因地制宜給出解決辦法。
在石棉縣農技推廣一線辛勤工作25年的蔣凌萍,與農民交朋友,和農業生產大戶結對子,不改農民本色,廣泛傳授農業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方法,幫助農民朋友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憑著一腔熱忱和不屈不撓的干勁,用科技之光催生綠美鄉村。
耕耘心間一方田
泥土芬芳守初心
“蔣老師,你能來看一下我家的黃果柑嗎?”一大早蔣凌萍的“熱線電話”就開始忙碌了,對于果農的諸多問題,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當果農遇到問題時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她。
1997年,蔣凌萍開始在石棉縣回隆鄉農技站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憑著對農業的熱愛,她在農業技術推廣崗位一干就是25個年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農技推廣經驗和扎實的專業技術功底,也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蔣凌萍生于農村、長于農村,親歷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與進步,深深懂得只有科學種田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百姓收入。作為土生土長的石棉人,蔣凌萍深知,石棉縣是傳統農業大縣,長久以來受產業基礎薄弱、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鏈條短等因素影響,農業助推群眾增收效果并不明顯。
在石棉縣,當地百姓保留著最原始的勞作方式,用鐮刀割水稻和小麥,用人力脫稻粒和麥粒,肩挑背扛運送農作物。種植作物單一、種植技術落后、作物效益低下,嚴重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剛參加工作的蔣凌萍看著這一切,總覺得自己要干點什么。從那時起,她便默默在心里埋下了一粒服務“三農”的種子。“我一定要為農村富裕和農民過上美好生活而奮斗。”蔣凌萍說,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每一位農技人員的追求。作為農業技術推廣者,她深感責任重大。
上山下溝,風雨無阻,25年來,她的足跡遍布石棉縣的大小村落,田間地頭到處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庭院曬壩常常出現她言傳身教的場面。她的手機里也存著幾百名農民朋友的電話,總是24小時開機,即便到外地出差時也從沒漏接他們的電話。
“我是農民的女兒,對農業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能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增產增收,得到他們的認可,對我來說就是最有意義、最快樂的事情!”蔣凌萍感觸地說。
在老百姓眼里,她是一位厲害的農技專家。從攻克種植難題到實現提質增效,她總能找到解決方法。但在蔣凌萍的眼里,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技人員。堅守多年,只為了當初“立志用農技改變群眾貧困面貌”的心愿。
服務三農促振興
擘畫鄉村新畫卷
參加工作的20多年里,蔣凌萍見證了石棉縣從種植糧食作物到發展經濟作物的過程。
石棉縣是黃果柑的核心產區,享有“中國黃果柑第一縣”的美譽,石棉黃果柑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原產地)證明商標”,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華名果”稱號。
如今,石棉縣的黃果柑遍地開花,這背后離不開像蔣凌萍一樣的農技推廣員的辛苦付出,他們也見證著石棉縣黃果柑產業發展的一段又一段傳奇。
在石棉縣的農業產業發展中,蔣凌萍始終堅持深入“三農”第一線調查研究,從探索不同作物種植方式、覆膜方式、播種位置、種植密度、適宜種植品種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到集成應用高產綜合生產技術,再到黃果柑提質增效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她將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石棉這片土地。
在多年的農業技術探索之旅中,蔣凌萍還充分發揮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編寫和參與編寫了《石棉縣黃果柑管理月歷》《石棉縣黃果柑標準化種植技術》《石棉縣黃果柑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解決方案》《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石棉黃果柑種植技術規范》《黃果柑增糖降酸技術》等實用技術資料,印制10萬余份發放到農戶手中。
與此同時,她還協助川農大、中國柑研所專家團隊,做好了黃果柑產品的注冊、認證工作;助推石棉黃果柑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協助石棉縣連續成功舉辦12屆“石棉黃果柑節”,為石棉縣黃果柑品牌建設添磚加瓦。
作為一名“三農”干部,25年中,蔣凌萍不僅在實施農業科技培訓和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上下足功夫,還在駐村產業技術幫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生態農業環保等工作中,煉就了過硬的業務本領,為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素養的提高和群眾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貢獻。據統計,多年來,她先后開展技術培訓1300余次,培訓農民7萬余人次,接收咨詢2萬余人次;培訓新型經營組織28個、新型職業農民和科技示范戶600余人;建立科技示范20余片30000余畝。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蔣凌萍心中,發展農業,科技最美。用好科技這張“王牌”,才能讓鄉村更振興。接下來,她還將繼續堅守初心,心系農技推廣,情牽農民致富,在“三農”一線發光發熱,用滿腔真情譜寫科技興農、富農的贊歌。

蔣凌萍在馬富村開展黃果柑夏秋季田間管理技術培訓
汗水澆筑夢想
實干篤定前行
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這是蔣凌萍多年來的所想、所期、所盼?;赝?5年來的基層一線路,駐村扶貧是她最重要的經歷之一。2016年,她被選派為聯系村——宰羊鄉馬富村的駐村農技員。她用精湛的果樹栽培技術,心貼心的真情,手把手帶領當地貧困戶走出了一條依靠發展標準化黃果柑、獼猴桃、核桃種植的脫貧之路。
馬富村曾是石棉縣的省定貧困村。駐村幫扶后,她一頭扎進村里,一干就是3年多。期間,針對該村具體情況,她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實情,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產業發展,積極幫助村內爭取多方支持,并加大培訓、示范帶動,組建隊伍、強化服務,創新確立“線上線下”齊頭并進銷售的思路,實現了馬富村黃果柑、獼猴桃等產量從原來的800噸,變成了現在2500噸,產值從300萬元變成了900萬元,人均年收入從2400元變成了6800余元的轉變。如今的馬富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傾其所有,不如投其所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發展產業最終是讓村民受益。”這是蔣凌萍常說的話。在駐村的幾年時間里,蔣凌萍幾乎放棄了節假日,深入田間地頭默默耕耘,手把手為農民傳授技術知識,解決各種生產難題,得到了當地百姓的認可,村民們也成為了她的知心朋友。當地村民感觸地說:“蔣老師真的是把心都掏給了我們村民,成為了我們的知心朋友,我們非常感激她。”
除了駐村扶貧外,作為一名農藝師,蔣凌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多年來,她踐“初心”、履“使命”,還擔起該縣農作物保護責任和科技扶貧工作重擔,用務實創新的求知精神,服務“三農”的為民情懷,盡職履責的責任擔當,走出了最美的人生道路。
最大的舞臺在基層,最美的風景在田間。正是有了像蔣凌萍一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們用奉獻和堅守,照亮了農民致富之路,更照亮了鄉村振興之路,他們就是田野上空最亮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