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一片花圃,你會選擇播種何物?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學校、科技場館、教育企業的科技輔導員,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花圃中悄然播下一顆啟蒙種子,期盼科技教育的春天萬紫千紅,滿園花香。
在第36屆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科技輔導員們精心設計科學探究活動,帶領學生創新探索,共同開啟了一程奇幻多彩的科學之旅。
7月14日,多項科技創新成果在大賽優秀成果展示交流暨頒獎典禮活動上各放異彩,獲評“十佳”科技輔導員的老師們直抒心懷:“這是榮譽,也是鞭策。”“與學生共成長,與時代共進步。”“希望能開闊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找到觀察問題的新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十佳”科技輔導員頒獎現場
教育在一招一式的認真和嚴謹中孕育碩果
作為瀘州市梓潼路學校的物理教師,丁念錕的創新成果來自教學課堂。在力學原理與探究中,丁念錕發現教材上測斜面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存在彈簧測力計示數不穩定的情況,促使學生們難以利用控制變量法驗證物重相同時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于是,丁念錕以教促研、以研導教,改進這一裝置,用步進電機作動力,再用橫截面積類似于傳統體溫計的柱體,打造三個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觸面,同時將自制柱體鉆成中空,以便于裝入砝碼來驗證其他條件不變時,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重的關系。丁念錕說:“改進后的裝置操作簡便,實驗效果更精準,可以讓同學們更好地利用控制變量法驗證出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角和粗糙程度明顯有關,與物重有關但不明顯。”
記者看到,丁念錕改進后的裝置仍保留傳統裝置中的彈簧測力計,而不是數字測力計,這一設計源自丁念錕關注學生課堂的科學施教。“因為多數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都是先學力學,再學電學。學生沒有學電學,就不熟悉應用傳感器原理的數字測力計,所以保留傳統裝置中的彈簧測力計來測力的大小,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更加形象直觀,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丁念錕解釋道。
丁念錕用自制教具上課
在科學施教中不斷探索,以期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視野。擔任成都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萍驾o導員的嚴國昊也以發明立體視后裝置,為學生打開了“獨特視角”。
“立體視后裝置可以讓照鏡子的人看到自己頭后、背后的效果。”站在兩個反光鏡組合單元中間,嚴國昊講解著裝置的視后原理——每塊鏡子讓光線反射并偏移90°,通過4面鏡子的折射讓光線轉動了360°,使用者一眼即可看到自己身后形象。“這在理發店、試衣間等場合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每逢展覽,學生們便圍過來爭相體驗。不僅如此,裝置也是個演示光學原理的教具,嚴國昊為裝置制作了動態的演示程序,可以讓大家在平板電腦上點選功能和原理介紹學習光學知識。
嚴國昊發明的裝置因構造簡單耐用、無技術門檻、成本低廉,在2020年獲得了實用新型發明專利。除了自身的發明創造獲得多項專利外,嚴國昊指導學生完成的科學論文、車模等也在多項比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嚴老師勤奮敬業,他把中午、晚上,甚至周末和假期的時間都用上,指導學生參加了許多科技活動和比賽,付出了大量心血。”嚴國昊的認真執教獲得了其他老師的稱贊。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包括思維創新、動手實踐、訓練比賽的一系列項目,這些活動雖然也會教給學生大量知識,但不同于普通課程以傳授知識為核心,而重在造就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嚴國昊說。
如何結合本地特色,推進科技教育事業的普及和發展,宜賓市人民路小學校的科技輔導員向華很有發言權。在本屆大賽上,向華以“基于STEM小學科教活動——智軌列車”活動,帶領學生探索了智慧交通的奧秘。
這一場“好奇”,源自一輛輛智軌列車在宜賓長江大橋上的開行。
“本來上下班高峰期就很擁堵了,怎么還要規劃專門的線路給智軌通行?” “這根本就是‘堵車神器’。”智軌列車是服務于宜賓市翠屏區、敘州區、南溪區的智能軌道快運系統,其首條線路在2019年開通運營后,常成為學生討論的熱點。
聽到大家的“負面”評價,向華帶領學生實踐調查,自主編寫了“智軌時代”校本課程,通過對機器人教學的基本認知、模塊化程序設計,讓學生了解機器人、傳感器的應用,然后搭建模擬的智軌場地,并完成灰度測量、轉彎數據記錄、流程圖與程序編寫、運行狀態調試等,帶領大家探索列車在運行中的“自動尋跡”“站點???rdquo;“安全行駛”等智慧應用。
除了在站觀察列車的???,向華還帶領學生去到當地的智軌產業園,進一步聆聽科普人員的專業講解,讓大家對智軌開行有系統的認識。“智軌列車的運行線路都是固定的,列車沒有經過時,其他車輛可以在智軌道上行駛;當列車快要開到紅綠燈處的時候,系統會提前把等待紅綠燈的時間減少方便智軌快速通行;除了固定的運行線路,列車在特殊情況下也能在普通道路行駛……這些具有智慧智能的交通設計,學生也在作品中有所呈現。”向華說,從宜賓南岸到三江新區,開車大概需要40分鐘左右,而搭乘智軌列車只需要20分鐘,智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通行高峰期的堵車問題,希望通過這樣的探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智軌列車中的智慧設計。
向華講解獲獎作品
帶領一批批學生參與到活動探索中,向華直言好奇心是創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創新的原動力,“未來我會繼續深耕在科普教育與科創活動一線,讓孩子們綻放自己的好奇心,如開行的列車,奔向遠方。”
孕育出科創成果的,不僅“十佳”科技輔導員。在本屆大賽上,還有21位科技輔導的作品獲得了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一等獎:“氣象與生態校園科技實踐活動方案”“眼部表情演示器”“神奇的離心力演示儀”……在一招一式的科學施教中,科技輔導員用看得見的實干,帶領學生探尋事物本質,助其在思考中不斷探究、在創新中獲得成長,讓科技教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助推器”。
為每一個孩子打開科學世界的窗戶
任玉芹帶領學生開展戶外活動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四川天府新區麓湖小學的科技輔導員任玉芹,常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
“在城市生活中,兒童依賴室內活動,常是通過書本、電視、網絡、博物館和實驗室接觸自然,從而缺乏對自然和生命的感知和敬畏。”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任玉芹關注到了自然缺失癥。
自然缺失癥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服藥治療的病癥,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危險現象,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怎樣打開這扇連接自然世界的窗戶?任玉芹借助學校位于麓湖生態城湖心區,與紅石公園毗鄰而立的優勢,開展紅石公園鳥類棲息地探究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真正的自然“大教室”,學習、觀察濱水、濕地、鳥類等自然“活教材”。
活動中,任玉芹引導學生思考“動物的棲息地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圍繞公園中鳥類棲息地及鳥類生存現狀展開探究,以“搭建一個為鳥類提供更好棲息地的喂鳥器”為任務主線,通過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制作等環節完成喂鳥器的搭建及安裝。這樣可以將科學、技術、工程、環境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從自然中觀察事物、發現問題,最終回到自然中去解決問題,真實認識自然,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懷。
談起科技輔導員的職責,任玉芹有更多體會,“科技輔導員對學生成長最大的意義在于陪伴和認同。在日常的學習和競賽輔導過程中,我是解惑者,陪伴他們提升技能;在比賽場上,我們是可以將后背放心交給彼此的戰友,一起收獲成績與認可,這也是我做好科技輔導員最大的動力。”任玉芹說,科技輔導員是個幸福的職業,可以不斷豐富自我,帶領學生不斷創新,她期待自己可以與學生相伴而行,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行走著,探索著,科技輔導員們以青春澆灌科學教育的“種子”,然后靜待滿園花香——
資陽市安岳縣趙坪小學的張根,利用霍爾效應原理制作了風扇無極調速及正反轉系統,解決了生活中常用的電風扇由于用機械接觸開關調速易壞,以及日常電風扇不能反轉的缺點,還讓學生在教學演示中充分體驗了霍爾電壓與通電電流、磁感應強度的關系。
平昌縣信義小學的科技總輔導員李勁松以“無土立體栽培紅薯”活動,帶領學生設計無土立體栽培裝置和培植有機土壤種植紅薯種植,引導大家了解糧食生產過程,思考如何在不改變原土地面積的基礎上,增加“土地”面積助力糧食增產,緩解耕地矛盾。
成都天府新區合江中學的李超,受疫情期間消毒噴壺的啟發,發現初中物理熱學部分的演示實驗——做功改變氣體內能,實驗裝置繁多且演示效果不佳,便利用噴壺可以加壓,且氣體可噴出對外做功的特點對噴壺進行改造,使裝置呈現更加理想的演示效果。
四川省屏山縣中學校的溫向含,通過對教材《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中原有實驗的創新設計,帶領學生探究通過改變合外力的來源和測量方法,快速地驗證物體加速度與合外力和質量的關系。
四川省瀘縣第二中學的陳雪梅,在國家級課程——高中通用技術中帶領學生開展CDIO模式下的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相結合的跨學科探究活動,以紙牌設計承重結構,提升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培養其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四川鴻鵠科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劉洪宇,設計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未來之城”活動科技教育方案,通過制作彈性供水系統,讓學生理解城市規劃的概念,關注和思考社會熱點問題。
上好每一節課、創新開展一次探究活動、傾心輔導每一件科技作品……對于科技教育,科技輔導員用一種骨子里的情懷和責任擔當,為青少年打開科學世界的窗戶,帶領他們看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