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自古以來中醫藥為中國勞動人民防治疾病、維持身心健康以及保障全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中醫藥炮制的過程中“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精髓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
四川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之稱,自古以來“無川藥無以成方”。而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中醫藥如何煥發出新的光彩?
讓我們一起走進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了解中醫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也稱四川省中醫藥博物館,是我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展示、傳播和普及的平臺,同時也是中醫藥文物研究的重要基地。
博物館設有醫史博物館、中藥博物館
1
一樓的醫史博物館是西南地區第一家醫藥衛生專業博物館,它詳細的展示了四川中醫發展歷程和特色。
這里還收藏著不少特別的館藏珍品,一起來看看吧!
《蜀本草》《證類本草》等各類醫藥著述、文獻,讓你能夠了解到四川醫學篳路藍縷的起步歷程。

博物館最老的器物——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骨針
骨針就是后世針灸的雛形,據博物館老師介紹,原始社會的先民所處時代環境惡劣,常會產生化膿性感染,他們就用獸骨制成骨針,用于刺激痛處以減輕疼痛。(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國內最早的牙刷
唐代骨質牙刷柄,它是目前國內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牙刷。這柄“牙刷”長17.8厘米,看上去只是一根前寬后窄的骨簽。但是骨簽的頂部鉆了兩排共12個孔洞,這就是類似現代牙刷中用于插刷毛的地方。(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古人的刷牙工具除了材質不同,已經和現代十分接近了。)

在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到清代、民國時期的各種治療器具:
一套完整的清代藥房“步景堂”直觀地呈現了當時藥房候診、診療、抓藥等場景,仿佛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中醫藥發展的千年歷程,讓參觀者如同身臨其境。

2
二樓是中藥博物館,館內陳列的各種和中醫藥有關的文物、標本,詮釋了“中藥之庫”的底蘊,同樣讓人大開眼界。

麝香、牛黃、野山參、海龜、虎骨、牛寶、野生茯苓、羚羊角、猴棗、西洋參……各種名貴中藥材琳瑯滿目。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珍稀藥材中還擺著許多“偽品”。
據了解,原來真偽品種并列,既便于學校教學,也提供給參觀者一個辨別真偽的機會。
此外,在這里,參觀者還能體驗古人采藥煉藥的過程、親自體驗炮制中藥……讓參觀者們親身體驗傳統醫學的精髓和傳承。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想親身去體驗一下?活動即將報名,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