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朱福興,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鈦化工所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攀西釩鈦磁鐵礦戰略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熔鹽冶金、鈦金屬冶金等技術研發,先后主持完成了8項公司重大課題,主研完成了2項國家973課題、3項省科技支撐課題和10余項公司重大課題。獲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級2項、三等獎3項。榮獲第十五屆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第十三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等殊榮。
如果說,每個人都是發光的星星。那么,2021年6月7日,第十五屆“四川省青年科技獎”表彰大會,授予50名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獎那一刻,作為其中的一員,朱福興覺得自己就是一顆發光的星星。
如今,回憶起接受榮譽的那一刻,朱福興仍激動不已,內心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這是對攀枝花幾代科技工作者的肯定與鼓勵”。
回顧過往。2008年,朱福興大學畢業到攀鋼工作。2013年,攀鋼海綿鈦生產告急,自國外引進的全流程海綿鈦生產線面臨著無法實現流水作業、電流效率低、精鎂質量差、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急需技術力量支持。在此危急情況下,攀鋼成立了海綿鈦生產攻關隊,憑借扎實的鈦化工理論知識以及刻苦敬業的工作態度,朱福興被委以重任,承擔起了項目攻關。
“我學的是生態冶金,接觸熔鹽電解不到3年時間,要去解決一項世界級難題,心里沒底,但企業需要,就該勇敢站出來接受挑戰。”朱福興白天扎進生產現場,跟班請教,力求熟悉生產工藝、了解設備性能,及時準確掌握第一手現場數據。夜晚翻閱大量設計資料,查閱國內外文獻,不斷分析總結。在完全沒有經驗可借鑒,亦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朱福興憑借長期扎實的現場調研和理論學習,發現了無法實現流水線作業的兩個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他又開創性地提出在線監測及故障處理方法,扭轉了在設備上疲于堵漏的被動局面,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困擾車間的生產難題。

到2015年11月,攀鋼實現了30臺電解槽的鎂電解流水作業,至今已穩定運行超2000天。國內外幾十年懸而未決的技術難題被攻克,攀鋼鎂電解成為國內唯一一條在運行的流水線電解槽工藝。2019年,朱福興負責的“基于海綿鈦用大型流水線電解鎂關鍵工藝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工作中,朱福興把每項任務都當成使命來完成,對待科研工作一絲不茍。為獲得具有代表性的試驗數據,他不放過任何細節,在現場一守就是幾個小時;缺乏設備支撐,他動手搭建電解殘渣沉積模擬、液鎂匯集狀況模擬、電解質理化性能測試、四氯化鈦中有機物雜質檢測等裝置,成功開發出高品質金屬鎂及低有機物雜質四氯化鈦生產方法,提升了海綿鈦質量和品級率,為企業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貢獻。“師傅總是埋頭苦干,搶著搬最重的設備,主動干最臟的活兒,鉆研最難的技術項目。”作為團隊的一員,徒弟馬尚潤對朱福興注重實踐、刻苦學習的精神印象深刻。

工作至今,朱福興先后獲得“攀鋼標兵”“鞍鋼集團勞動模范”“四川省金屬學會冶金青年獎”“攀枝花市第九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第十三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等榮譽和稱號。“我的初心就是開發更先進的鎂電解技術,將攀鋼海綿鈦做到質量最優、成本最低。”朱福興說,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攀鋼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鈦原料和產業鏈最完整的鈦加工企業。
現在,攀枝花面臨釩鈦綜合利用核心技術突破的問題。今天的攀枝花更加迫切地渴望科技創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這些科技創新的關鍵詞,為我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對此,朱福興深知,身為科技工作者要把創新爭先、自立自強作為使命和責任。榮譽與成績,讓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將熱情和智慧融入時代發展需求,積極投身經濟社會主戰場,攻克一道道難關,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