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右)在果園采摘柑橘
“園區沃柑等柑橘已經是第3年掛果了,雖然去年受干旱影響,但產量預計仍在5萬公斤左右。”近日,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清涼寺村黨支部書記劉勇一邊采摘柑橘,一邊高興地向筆者介紹,“這兩年我們都是提前與眉山市東坡區一家果業專業合作社簽訂銷售協議,完全不用擔心銷路。”
據了解,原來的清涼寺村是一個典型的丘陵山區村,多年來受地理環境和生產條件限制,傳統種植養殖難以有效帶動農村產業發展。
劉勇是在清涼寺村長大的,高中畢業后參過軍、退伍后又外出從事汽車運輸,2009年回到家鄉創業。2017年7月,劉勇被全村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后,為了消除清涼寺村沒有一個支柱產業的問題,他邀請農業專家來村里考察指導,決定自己帶頭發展優質柑橘產業。
說干就干,劉勇攜手4個返鄉青年,投入約100萬元流轉200畝荒山坡地,帶頭建設柑橘產業園,種植優質柑橘,以帶動村里產業發展。
第二年,200畝荒山地開始按園區化發展,全部引種優質晚熟柑橘,選擇成熟采收時間可從上年10月持續到次年3~4月的愛媛、春見、沃柑3個柑橘品種,實現錯峰銷售,確保種植收益。
劉勇告訴筆者,他們園區的柑橘從定植開始,就全部采用生態環保的種植方式,不用除草劑,也不施用化肥。“果園里野草生長到一定程度,我們便割斷讓其就地腐爛作肥,保障柑橘樹生長所需的養分。”劉勇說,“每年要進行3次人工割草,共耗時3個多月。如果改用除草劑,200畝果園只需要請2名工人,幾天時間就能完工,但產品的質量就完全不一樣了。”
然而,僅僅依靠野草作肥是不夠的,園區多次試驗后,決定給柑橘樹“加餐”,在園里建起大大小小10余個“浸泡池”,用榨菜油后剩下的油枯渣與羊糞、雞糞等混合浸泡一段時間,再用浸泡后的液體澆灌柑橘樹。“這種發酵后的綠色肥料能夠充分滿足柑橘樹所需的養分,掛果率和口感均能得到保障。”劉勇說。
同時,在防治病蟲害方面,園區采用在果樹上懸掛黃板粘蟲、安裝滅蟲燈吸引捕殺害蟲等措施。柑橘進入膨大期后,為了防止鳥類啄食啄傷果子,園區還給柑橘樹蓋了一層薄薄的細網進行防護。
為讓柑橘達到更好口感,年初開始掛果后,園區專門邀請柑橘種植相關專業人士,對每株柑橘樹的果實進行品嘗,以判斷確定最佳采摘時間。
由于園區柑橘采用生態綠色種植管理方式,柑橘個頭大、品質有保障。近兩年,眉山市東坡區一家果業專合社都提前同園區達成采購協議。“這種預訂銷售模式可以保證每個柑橘自然成熟,分批次采摘及時發貨,有效應對同樹異時成熟的現狀,確保每一顆果子口感達到最佳。”劉勇說,“獲得消費者及市場青睞是種植效益最有力的保障。”
據悉,按簽約的收購價,今年5萬公斤柑橘可以實現收入約40萬元。在劉勇的帶領下,該村柑橘產業開始步入正軌。“接下來,我希望擴大柑橘產業規模,帶領村里的群眾一起種植柑橘,把日子越過越甜。”劉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