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eyq4l"></td>
    <table id="eyq4l"></table>

    <p id="eyq4l"></p>

      <table id="eyq4l"><strike id="eyq4l"></strike></table>

        盡力盡為 有滋有味

        ——記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張佳敏

        2022-12-15 16:25 李科 14322 點擊

        人物名片:

        張佳敏,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參與國家星火科技項目1項,參與完成省市級科研項目10余項,主持科研項目8項。主研參與的項目通過四川省科技廳成果鑒定10項,《微生物發酵提升傳統腌臘肉制品品質和安全性研究與集成應用》等4項研究成果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張佳敏出生在世界美食之都——成都,自小便對美食興趣濃厚。她記得中學時期,偶爾還會在家背著家長混搭各種食材,制作一些“黑暗料理”。“其實‘吃’有很大學問。比如,豆腐長毛后為什么可以做成豆腐乳?糧食是怎么變成酒的?為什么裹了泥的鴨蛋可以做成鹽蛋和皮蛋?超市里琳瑯滿目的食品是怎么加工出來的?什么樣的食品更加營養和健康?”張佳敏邊吃邊想,這些問題自然涌上她的心頭。于是,她萌生了學習食品專業的想法。

        傳承師志

        堅定專業選擇

        2005年,張佳敏在讀研一時,接觸到茶飲料開發項目,這是第一次她參與的設計被變成商品,“當看到自己的設計工廠由圖紙變成現實,真切感受到了成就感。”張佳敏說。

        張佳敏研究生時的導師是盧曉黎教授。盧曉黎教授特別嚴謹,他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實驗器材按規定整齊擺放”“文字材料的格式、標點都必須規范”“實驗數據記錄必須完整、數據必須準確”……盧曉黎教授也特別能吃苦,“我們當時有一個項目在巴中市南江縣,那時沒有高速公路,要翻山越嶺坐十多個小時的長途汽車??墒潜R老師有時候一個月要帶我們往返三四次,有時候在廠里一待就是一兩個星期。”“2006年暑假,我負責的項目要投產,車間里40多度的高溫,我們師徒三人從下午一直干到晚上十點過。后來,他讓我們回去休息,自己卻和工人一起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張佳敏說,盧曉黎教授對她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后來的工作中她也一直保持著踏實和嚴謹。

        2008年,張佳敏碩士畢業,她的畢業論文是肉制品加工方向。成都大學王衛教授正好是畢業論文答辯評審專家之一,張佳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正值王衛牽頭組建肉類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便向張佳敏發出了邀請。通過各種考核,張佳敏順利入職成都大學,從此開啟了她在成都大學的職業生涯。

        研究發酵

        提升食品品質

        到成都大學后,張佳敏參加了肉類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肉類食品質量提升與安全控制技術工程實驗室等多個平臺的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實驗室從最初的空空如也到現在的設備齊全,她都全程參與。在安裝大型設備的時候,動輒上百公斤的設備張佳敏和工人、同事一起,手抬肩扛地將一臺臺設備安裝到位。大大小小的儀器設備的采購、安裝、維修、水電改造以及房屋裝修等她都全程負責。

        腌臘肉制品是中國傳統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但傳統加工方式存在含鹽量高,易氧化酸敗,以及存在硝胺、生物胺、有害微生物等問題。近年來在傳統肉制品現代化研究中,利用發酵微生物提升其風味和安全性備受關注。

        張佳敏所在的團隊在這個領域已研究了多年,他們聚焦傳統肉制品的現代化加工和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究,將研究重點放在微生物發酵對傳統腌臘制品相關作用上,實施研究課題《微生物發酵提升傳統腌臘肉制品品質和安全性研究與集成應用》,該項目榮獲2020年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們還與國內外多家企業聯合,將前沿的生物發酵技術應用于四川傳統腌臘肉制品加工中,先后開發出發酵香腸、發酵臘肉、發酵板鵝、發酵板鴨和發酵纏絲兔等優質產品10余種。隨后,微生物發酵技術成果在多家企業應用推廣。

        服務企業

        力促產品創新

        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張佳敏作為技術專家在四川高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掛職,任公司項目部總經理助理。她積極推進成都大學與高金公司在省市各級項目上的合作,并主導了雙方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等工作,工作成效也得到高金公司項目部和遂寧市科技局等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張佳敏所在團隊意識到疫情的嚴峻性以及對肉品加工行業可能帶來的沖擊。于是在王衛教授的帶領下,張佳敏與團隊成員緊急組成編制小組,廣泛查閱資料,并到企業實地調研,在國內首先制定并發布了《肉制品生產加工企業新型冠狀病毒防疫衛生安全防控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張佳敏負責各版《指南》的整理、校對和排版工作,其中的圖例也均由她繪制美化完成。日前《指南》已在全國范圍應用推廣,成為我國肉類行業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權威性、指導性技術規范。

        亦師亦友

        關心暖心育人

        食品學科注重應用性,在教學中理論知識必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張佳敏在講授《食品質量安全過程控制技術體系》時,她整理收集省內外多家企業在質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生產實例,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引導同學們理解,帶領研究生們深入企業實地觀摩產品研發、加工、檢驗等環節。

        有一次,張佳敏在給食品工程專業學生講授《畜產品加工學》課程,講到傳統特色產品的現代化加工和地方飲食文化的傳承發揚,一位名叫羅克的彝族同學課后找到張佳敏說,“我的老家涼山州有很多富有特色的食品,但當地沒有食品加工企業,我畢業后想要回老家把地方特產做起來。”后來,羅克又找到張佳敏,選擇了當地的酒作為畢業設計選題。他打算結合自己的專業在當地做加工廠,張佳敏指導羅克完善了細節,叮囑羅克要遵循的技術規范和設計流程??吹搅_克要把涼山州的地方特色酒發揚光大,為當地老百姓創造就業崗位,為當地創收增收,張佳敏很是欣慰。

        熱點推薦
        HOT
        趙曉明:給深海油氣田做“CT”
        人物名片:趙曉明,西南石油大學教授,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西南石油大學“深水沉積與油氣地質”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自然資源部第七批全國油氣督察員,擔任中國科協十大代表、中國石油學會油氣藏開發地質學組學術委員、四川省石油學會地質勘探專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省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叭绻焉詈S蜌馓锉茸魅梭w,通過我們自
        勇當科技創新“追夢人”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感、榮譽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瀘州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開展的第二屆瀘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結果揭曉。先明春、趙靜、許德富、李于興、袁海通、張春祥、陳燕華、姜鮮、錢康亮、蔣坤蘋10人獲瀘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他們,是科技創新的“追夢人”,也是追夢之人的指路明燈。他們或扎根于基層,或投身于新開
        隋立起:推動新能源汽車走進千家萬戶
        隋立起審查項目進度和客戶訴求 王春艷 攝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賓豐川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工程師,長期從事電驅動系統多體動力學仿真、參數辨識、不確定性建模領域的研究和電驅動系統開發工作,所開發的多檔位電驅動系統實現了“無沖擊”。2022年,被評為宜賓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賓豐川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隋立起到達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項產品開發的進度和客戶訴求,之后就進
        扎實抓好主題教育 為奮進新征程凝心聚力
        4月3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3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我們這一代共
        用腳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摯愛記錄中國西部生態變遷
        西部調查中,馬是印開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印開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員、生態學家。從17歲到80歲,從一名科研輔助人員干起,一生從事中國西部地區植物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致力于中國西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成長為國際知名生態學家。3月21日,第11個“國際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開國際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座談會。會上,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為一位
        張亞剛:俯下身 扎下根 潛心教 慢慢長
        張亞剛(前排右二)和學生 2022年7月,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張亞剛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 Infomat 發表了題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論文,這一重大發現破解了困擾物理化學科普界50多年的難題,終結了關于Mpe
        讓科技創新的“千里馬”競相奔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萍际蔷d陽的立市之基,創新是綿陽的核心價值。為進一步激勵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去年,綿陽市科協聯合市委宣傳部、市人才辦等部門組織開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評選活動,經過廣泛動員、組織
        武俊杰:讓雷達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成像與探測技術研究,擔任中國電子學會數字信號處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電子學會理事、四川省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專委會主任委員、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委委員,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3項,獲
        核動力專家趙仁愷:為中國核潛艇“畫”一顆堅強有力的心臟
        人物名片:趙仁愷(1923年—2010年),國際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科學與工程技術設計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46年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大學本科畢業,195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參加了中國第一座重水實驗堆的建設。1960年,他率領的技術團隊首先提出了我國第一個潛艇核動力初步設計方案,1965年開始,他作為主要技術負
        “大熊貓之父”胡錦矗
        上世紀80年代,胡錦矗在研究大熊貓。(西華師范大學 供圖) 人物名片:胡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開江縣,1957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脊椎動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大熊貓生態生物學奠基人。1974年受命牽頭組織全國第一次野外大熊貓調查,發明了研究野生大熊貓的“咬節法”,參與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大熊貓生態觀察站。1983年,牽頭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貓科研機構中國保護大熊
        達成合作意向643項,金額15.34億元 第二屆“科創會”圓滿落幕
        2月16日,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集中簽約儀式在成都舉辦。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經戈、周利平、徐勇,省科協黨組成員、四川科技館黨委書記、館長王歡出席簽約儀式?,F場集中簽約集中簽約儀式現場,“頁巖氣壓裂返排液綜合處理技術及成套處理裝備”“核桃油脂及蛋白綜合精深加工產業發展項目”“低碳綠電智能微網牧草大棚(成都)示范項目”等33項科創項目現場集中簽約,總金額達2.93億元
        推介科創項目5740項 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在成都開幕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和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要求,精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協“四服務”重要指示,以“天府科技云”服務全省“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戰略部署,2月15日,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以下簡稱“科創會”)在成都啟幕。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延政出席會議并講話,省政協副主席謝商華、省政府副秘書長劉全勝出席會議。省科協副主席、
        第二屆“科創會”發布30個重大科創項目
        2月15日,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在成都開幕。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毛大付發布30個重大科創項目開幕式上集中發布了“高鋼級厚壁套管修井技術研究”等10個重大科技難題攻關項目、“非能動管道爆破應急阻斷技術”等10個重大高新技術推廣項目、“超低溫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等10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靜 人物名片:徐姿靜,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國家級徐姿靜品酒師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高級工程師、高級品酒師、高級釀酒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酒業科技領軍人才,第十二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杰出青年崗位能手,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崗位能手,德陽市首屆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德陽市首屆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陽市首席技師
        朱福興: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興,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鈦化工所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攀西釩鈦磁鐵礦戰略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熔鹽冶金、鈦金屬冶金等技術研發,先后主持完成了8項公司重大課題,主研完成了2項國家973課題、3項省科技支撐課題和10余項公司重大課題。獲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級2項、三等獎3項。榮獲第十五屆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第十三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

        閱讀下一篇

        李玲娜:新時代教學路上的創新人

        李玲娜(左)指導青年教師 智慧教學是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無線寬帶網絡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以智能設備和互聯網等為依托,構建的智能化、數字化、個性化的現代教育體系,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重要意義。西南石油大學教授李玲娜是該校第一批探索智慧教學的人。2020年2月,李玲娜被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授予“智慧教學之星”稱號;11月,她的“數學模型與數學實驗”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_亚洲特黄一级毛片_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久_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1. <td id="eyq4l"></td>
        <table id="eyq4l"></table>

        <p id="eyq4l"></p>

          <table id="eyq4l"><strike id="eyq4l"></strike></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