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陳蕾,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院長、高原健康聯合研究所所長,神經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癲癇、偏頭痛、重癥肌無力及圍產期神經疾病診治。先后榮獲中華醫學青年科技獎、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四川省醫學青年科技進步一等獎、美國醫學研究聯盟國際學術獎等獎項,被推選為國際抗癲癇聯盟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獲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11月12日,在2022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揭曉。100名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陳蕾教授名列其中。在今年的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首次授予5位青年科學家“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陳蕾也是其中之一。
作為中國癲癇女性領域的領軍人物,她是當屆國際抗癲癇聯盟教育委員會唯一的華人委員;主編全球首部《女性癲癇》學術專著,填補了該領域空白;編制了全球首個女性癲癇本體庫,引領和完善了女性癲癇診療綱領;建立了我國首個癲癇女性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化數據庫和知識圖譜,突破癲癇檢測與救治系列關鍵技術;研發了抗癲癇藥物濃度無創快檢技術、癲癇共患多囊卵巢綜合癥的早防、早診、早治“三早”診治方案……

陳蕾了解患者恢復情況
專業賦予她另外一種生命
小時候,陳蕾多次因為夜里發高燒被送到醫院,別的小孩都很懼怕的打針,在她看來卻很有趣:“為什么打針能治病呢?”“液體到身體里以后是怎么治病的呢?”乃至于和小伙伴們玩過家家,陳蕾也常常選擇當醫生。再后來母親經常因為偏頭痛到成都看病,一去就是大半個月,陳蕾便被寄養在鄰居家,那時候她常常想,“如果我能給母親治病,她就不用老去很遠的地方看病了……”曾經懵懂的想法在陳蕾幼年的心中埋下了當醫生的種子。高中時,影視劇里受人尊重、有智慧、處理事情游刃有余的法醫形象,喚醒了陳蕾心中當醫生的夢想,“我要去當一名醫生,像法醫破案一樣去尋找治療疾病的答案。”于是高考填報志愿時,陳蕾堅定地填報了醫學專業。
很多人都說,學醫很辛苦,可陳蕾卻樂在其中。“我覺得人體特別有意思,為什么人的腦袋里有這么多腦溝、腦回,為什么大腦還要分區,為什么心臟分心房、心室……”面對復雜的人體結構,陳蕾充滿了好奇。很多問題,老師講一遍她基本上就能理解。很多同學都覺得很難,考不及格的解剖課,陳蕾卻總能考到90分以上,也常會在學科間找到共通處而舉一反三。
后來,陳蕾選擇了癲癇專業,“雖然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到‘羊癲瘋’這個病癥,可是我在門診實習時卻從沒有遇到過,我很想深入地了解一下這個病是什么樣的。 在學習癲癇專業以后,我發現癲癇專業中學到的知識也可以解釋一些腦血管病……”在不斷的學習中,陳蕾逐漸成為一個較為全面的神經科醫生。陳蕾覺得專業賦予了自己另外一種生命和力量,“我每天都為自己能夠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而無比興奮,也為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神經科醫生而感到驕傲,也從來沒有后悔過。”
她糾正了醫療指南上的數據
進入臨床科室輪轉后,陳蕾開始用自己從教科書和治病指南中學到的東西去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特別在成為神經內科的住院總醫師后,遇到的問題很多是教科書上沒有答案的,只能去查閱資料、向老師請教。
查閱文獻的過程對于陳蕾來說也是快樂的,“你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與另一個問題有關聯,再深入會發現可能還與其他問題有更多關聯,這是一個不斷擴充你的知識面,非常有意思的過程。”陳蕾說。她還會把查閱的知識總結成綜述,若通過查閱資料仍然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她便利用午休時間到病案科申請查閱病例,再隨訪患者,不斷分析,“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找到答案。想知道同樣的情況在過去的患者中死亡率是多少?病情為什么會加重?加重的原因有哪些?”陳蕾不停地探尋著。
在電子信息技術和大數據不那么發達的年代,本著為患者解決問題的初心,陳蕾埋首于一疊一疊的資料中。在不斷對比和分析的過程中,陳蕾發現,在一些國外的醫療機構中,癲癇發作后抽搐持續5分鐘,就要考慮搶救。但在當時我國的教科書和專著上卻寫的都是患者抽搐持續30分鐘才考慮搶救。經過反復對比研究,陳蕾覺得一定要把自己的這個發現告訴所有同行,“我們不能因為晚了25分鐘,而導致更多的病人沒法搶救。”于是陳蕾首次總結了中國西部的癲癇持續狀態現狀,并與國際數據對比,發表了她的第一篇臨床SCI論文,并因此在全國癲癇學術大會上發言。能代表華西醫院在全國專業領域發聲,讓陳蕾倍感驕傲。
從此,陳蕾一路披荊斬棘,將自己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和數據收集、整理,在博士期間就發表了9篇SCI論文,這在當時的學術界也是極為罕見的。“其實我當時不覺得是在做研究,對我來說是學習,是為了解決病人的困難,只是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一些回顧性研究和部分前瞻性研究。”陳蕾說。
她對傳統癲癇用藥提出疑點
過去,氯硝安定是治療癲癇的普遍用藥,尤其在兒童癲癇中使用更為普遍。2014年,門診時,陳蕾碰上一個兒童患者,他在使用了氯硝安定以后癲癇卻加重了,并且每天晚上頻繁發作。陳蕾請教了身邊的所有老師,卻沒有答案。于是陳蕾又開始查閱資料,她想盡辦法翻遍了當時可以查到的所有資料,發現全世界的文獻中都沒有報道過這樣的案例。陳蕾不甘心,她給患者做了一個睡眠腦電監測,監測過程中她發現,氯硝安定會延長人的二期睡眠時間,但這個患者的癲癇放電波卻剛好就在二期睡眠時,“把二期睡眠時間延長了,但是氯硝安定并不能維持那么長的時間控制癲癇,他的癲癇肯定會越發越嚴重??!”
當時的陳蕾很興奮,可是有朋友卻對她說,氯硝安定是指南和藥典的推薦用藥,你怎么能反對指南呢?但陳蕾卻認為,“指南也是人寫的,科學是可以探討的。我發現了這個現象,跟全世界神經科的醫生說一聲,如果他們覺得是錯的,他們會告訴我一個結果。”于是陳蕾把文章發給了神經領域國際期刊,沒想到文章很快被發表,并得到期刊編輯的高度贊揚,表示這樣的文章應該多加報道,讓更多的醫生了解到這一情況。
這也讓陳蕾為自己的專業感到驕傲,“癲癇是一個非常廣的領域,各種疾病都有可能伴發癲癇,其中有不同的機制,這個領域研究得更深入,就能助力腦科學前進更大一步。”
指導學生

陳蕾(右一)與田玲(右二)探討科普的融合與創新
她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女性癲癇指南
2010年,陳蕾懷孕到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產科門診檢查時,偶然聽見兩個患者在跟醫生咨詢“有癲癇病史對孩子有沒有影響?用藥會不會對孩子有影響?”醫生建議她們到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當時,陳蕾想,自己就是華西醫院神經內科的癲癇專業青年醫生,自己對該問題還一點都不清楚。她回到病房后,向老師們咨詢,可是大家都沒有遇到過這個問題。
“普通女性懷孕都有很多不良反應,癲癇患者早孕反應會不會加重?癲癇患者懷孕期間如果發病,孩子會不會有缺氧的問題?”于是陳蕾又開始查閱資料,便把所有關于女性癲癇的文章資料下載下來,一邊讀一邊做筆記。
休產假期間,陳蕾也像很多女性一樣,被帶孩子折騰得筋疲力盡,也面對過不理解,“癲癇患者產后會不會有更多苦惱?她們有沒有應該特別注意的護理要點呢?”陳蕾想起當初導師讓自己查到資料跟大家講一下的叮囑,于是翻出電腦,梳理資料,把所有的知識點分類整理出來,并列出大綱和目錄,不知不覺已編寫了10萬字了。陳蕾想,“全國還有眾多癲癇患者分布在各地,如果癲癇專業醫生都不知道這些關于癲癇患者孕期知識,他們又怎么給女性患者合理用藥,讓她們能夠生育健康的后代呢?”于是陳蕾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聯系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稿子很快通過了審稿會并出版。
這也讓陳蕾開始思考,女性癲癇患者占了癲癇人群的一半,而其中育齡期女性患者占到了所有癲癇人群的40%,但是我們國家卻缺少對女性癲癇的研究,甚至全球的研究也不多。于是,依托華西醫院龐大的患者群體,30歲的陳蕾開始致力于女性癲癇研究。
門診時,她總是詳細地了解女性癲癇患者的各種臨床信息,門診時間總比別的醫生長很多,有時候到下一位醫生來上班時她還在了解患者的情況。專業和熱忱換來患者們的信任,有時候患者甚至會向陳蕾吐露因為患病而受到的歧視和不公,這也更堅定了她希望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女性癲癇患者的想法。
接著,受人民衛生出版社邀請,她主編了《你也可以做媽媽——寫給癲癇女性的懷孕書》;受國際抗癲癇聯盟邀請,她將中國女性癲癇診治研究成果納入《女性癲癇國際培訓課程》。通過她和團隊的努力,使接受治療的女性癲癇患者不孕率從30%降至12.8%,孕死率下降一半,死胎率從2%降至1%,畸胎率從10%降至3.6%,為無數女性癲癇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福音。
隨后,陳蕾的研究成果被寫入指南,到全國各地巡講,只為讓更多的專業醫生了解,并知道如何幫助女性癲癇患者。她還發起創辦并連續舉辦10屆國際癲癇學者論壇,連續8年開展全國繼續教育培訓班,培訓癲癇??漆t師5萬人次,填補了我國女性癲癇診療培訓空白。
她讓更多人聽到專業的聲音
癲癇是一種古老且普遍的疾病,早在公元前5世紀,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對癲癇發作作過比較詳細的描述。盡管對癲癇病的描述很早,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仍然被歧視和偏見所包圍,乃至于今天,很多癲癇患者特別是女性仍然常常因為對疾病不完全了解而有嚴重的病恥感,她們不敢結婚,更不敢養育后代。
門診時,陳蕾常常發現,好多癲癇患者因從網絡渠道獲取信息,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于是她和團隊10余位醫生連續3個月在百度、360、搜狐搜索引擎上開展關于女性癲癇、妊娠、育齡期等關鍵詞的數據采集,“結果讓我們非常震驚,其中TOP 10的網絡信息,超過8成是錯誤的。這也是為什么今天約了田玲,希望以知識圖譜、知識超圖的形式給大家傳遞正確的癲癇知識的原因。”陳蕾說,“我們也在研發分級智慧化診療平臺,希望把這些知識體系真正傳播到大江南北。”
采訪陳蕾時,正好碰見她約來的與她一同獲得首屆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的大數據專家田玲教授。她們正商量把女性癲癇知識以知識圖譜、知識超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癲癇。
平時,陳蕾還開展科普講座,把深奧的醫學知識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告訴公眾,受到廣泛歡迎;她還將內容編輯成手冊,并將癲癇知識以科普視頻的方式進行傳遞。最近,她正和團隊編輯中英文對照版癲癇科普手冊,希望通過國際抗癲癇聯盟以及“一帶一路”讓更多人了解癲癇,樹立癲癇患者經過正規治療大多可以生育健康后代的信心。陳蕾的這項工作也得到了國際抗癲癇聯盟的重視,邀請她成為國際抗癲癇聯盟教育委員會委員,她還獲得了中國抗癲癇協會頒發的“癲癇科普獎”。
對于將來,陳蕾有諸多希望,她希望自己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幫助更多癲癇患者;也希望將AI技術與自己研究相結合,使其有更智慧化的呈現,讓群眾以及基層的醫生更容易理解;還希望協同信息化管理的專家們,將智慧化融入研究領域,幫助更多專家特別是青年醫生,更快更準確地開展臨床研究,向世界展示更多的中國聲音。
“可能我們所有的研究成果和全部知識沒有辦法改變所有女性癲癇患者的診療現狀,但我們可以探索出一個模式和體系,并通過‘一帶一路’推向給全球。”這是陳蕾的夢想,她說她每天都被夢想激勵著,“我選擇的這個職業,能夠幫助很多人,讓我的人生充實且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