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eyq4l"></td>
    <table id="eyq4l"></table>

    <p id="eyq4l"></p>

      <table id="eyq4l"><strike id="eyq4l"></strike></table>

        扎根泥土助“三農” 深愛筆墨記“春秋”

        ——記丹棱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敬宗

        2022-12-16 15:39 羅俊涵 四川科技報記者 蘇文保 1734 點擊

        【人物名片】

        劉敬宗,眉山市丹棱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1982年畢業于樂山地區農業學校,1994年破格晉升為農藝師,2000年再次破格晉升為高級農藝師,2007年成為中國農技推廣協會會員。為丹棱縣委、縣人民政府第三批、第四批拔尖人才,十大優秀人物,丹棱縣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黨代會黨代表,眉山市第二次、第三次黨代會黨代表,眉山市“勞動模范”,2003、2005年四川省中青年專家學術大會代表。其科研成果于1998年獲丹棱縣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丹棱縣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得眉山地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1年獲得眉山市水稻輕型栽培拋秧配套高產技術運用推廣項目一等獎;1999年獲得四川省農業豐收獎二等獎,2000年獲得四川省農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次獲得丹棱“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多篇作品獲眉山市人民政府“優秀新聞(攝影)獎”。

        “2002年7月11日,到何場鄉新村3組水稻親本繁殖點檢查去雜工作。”

        “2012年7月11日,從丹棱乘車到成都新華賓館報到,參加四川省2005—2011年度無償獻血先進表彰大會。”

        “2022年7月11日,陪川農大研究生到順龍鄉青云村,采集脆紅李葉片、果實樣品。”

        ……

        在眉山市丹棱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敬宗的抽屜里,珍藏著一摞跨度24年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他多年工作的行程。

        堅持24年每天記錄日常生活和工作點滴已經十分不易,但更為不易的是39年不間斷的新聞寫作和40年如一日的農技科研服務。作為基層農技員,劉敬宗在埋頭研究中做好農技服務;作為田坎里誕生的新聞愛好者,他的新聞熱情一直在燃燒;作為一名普通黨員,他終生踐行入黨誓詞……

        能成長在新時代、建設新時代并且記錄新時代,在平凡崗位上傾注大半生精力干出不平凡的事業,劉敬宗的故事很精彩。

        聚焦主業40載

        農村放牛娃建設偉大新時代

        “事實上我最大的夢想是學醫,救死扶傷想起來就很神圣,但是既然命運安排我學農,我就義無反顧地把這項事業做好!”5月正是農忙時節,也是農技人員一年中做農業研究的關鍵期,在一次次下鄉途中、一條條田坎上、一片片果林里,劉敬宗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1976年,因不符合推薦要求,年僅15歲的劉敬宗雖成績優異,但只能眼巴巴看著哥哥被推薦繼續學習,自己則回到丹棱縣順龍鄉老家務農。原本以為此生求學無望,只能老老實實當一名放牛娃,但是隨著高考制度恢復,劉敬宗內心求知的欲望又燃起了。經歷了6個志愿全部填報醫學卻未獲一所學校錄取的失落后,劉敬宗最終在1979年以全鄉第一的成績考入樂山地區農業學校,就此拉開與土地和農民打交道的人生序幕。

        “你們學農的,對象就在田間地頭,學畜牧獸醫的,對象就在豬圈牛圈里。”上學時,老師的一句玩笑話逗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認真的劉敬宗卻記住了一個道理并一直踐行著: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為此,他婉拒組織提拔副鄉長的機會,拒絕下海經商的邀約,把自己定位為一名純粹的農技員,一心撲在土地上。

        期間,劉敬宗歷時一年多配合完成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對全縣土壤結構了如指掌;設計玉米高產栽培試驗,在80年代初便創造單產532余公斤的豐收紀錄;1988年到縣種子公司擔任水稻制種技術員,又創造了“入庫平均畝產超過300斤”的奇跡,且所負責的片區屢屢奪下畝產第一名的佳績;作為主研人先后承擔了農業農村部“水稻旱育秧技術”豐收計劃項目、省農業農村廳“水稻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示范”項目、四川農業大學“國家‘863’計劃兩系稻中試開發”項目等;利用業余時間,先后培育兩個雜交水稻不育系品種,參與培育一個雜交水稻優質品種、一個雙季豆新品種……

        在農技研究成果方面,最讓劉敬宗值得驕傲的是水稻免耕拋秧栽培技術的研究。

        1995年,丹棱縣首次引進起源于日本的水稻翻耕拋秧栽培技術,通過試點實踐證明,這一技術省工省力省成本,且高產高效。為讓這項技術在丹棱縣得以迅速推廣,1997年,劉敬宗與同事一起在丹棱縣仁美鎮光明村5組開展了水稻免耕拋秧栽培試驗。他率先將“翻耕、免耕同田對比”“不同密度栽培試驗”“不同施肥方法栽培試驗”“不同秧齡栽培試驗”等研究成果撰寫成論文發表在《雜交水稻》雜志上。拋秧技術得到科學論證和實驗佐證后,迅速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利器”,也得到業界和上級領導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劉敬宗也因此在2000年12月被破格晉升為高級農藝師。

        “我最大的幸福莫過于選擇了農村,選擇了農業,選擇了與農民打交道、與農民做朋友!”劉敬宗告訴記者,土地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饋多少,自己無疑是幸運的,土地給了自己一切。

        面對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劉敬宗直言會退而不休繼續做研究,爭取研發出更多的新品種、新技術,讓群眾增收更容易一點,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劉敬宗與村民交談    

        “不誤正業”39載

        田坎里的通訊員記錄偉大新時代

        “一個農技人員,從事攝影與新聞寫作,是不是不務正業?對的,確實‘不誤正業’!”對于自己深愛的新聞寫作,劉敬宗有著自己的理解:農技研究是主業,但研究背景、過程、成果等都需要展示出來,這樣有利于農技知識在廣大農村的普及和運用。

        愛上新聞寫作,緣于1983年。當時,劉敬宗在順龍鄉擔任農技員,一天,七八個鄉干部到村上幫助群眾栽秧,讓劉敬宗深受感動。劉敬宗根據此事寫了一篇新聞稿,在丹棱縣廣播站播出,不但收到八角錢稿費,還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夸獎。1986年11月29日,劉敬宗第一篇文章《順河村在整黨中抓好團的工作》在《樂山報》刊出,第一次將鋼筆字變成了鉛字,讓他更加堅定了走業余新聞寫作之路,記錄“三農”、貼近群眾的新聞夢想被徹底點燃。

        “他總是能用最精準、最樸實的語言準確反映這個新聞事件的關鍵點,新聞敏感性、新聞洞察力和新聞概括力一點也不比專職新聞記者差。”這是眉山市一位資深記者對劉敬宗的評價,他說劉敬宗雖然是別行出身卻勝過許多新聞內行。印象最深的是劉敬宗寫過的一篇新聞,以“四個心”概括拋秧技術,讀后過目難忘:拋秧時,群眾擔心沒有栽勻導致減產,大家很“擔心”;拋秧后,秧苗東倒西歪,大家看到都很“傷心”;一周后,秧苗扯正,再到田間一看,大家一下就“放心”;收獲時,現場過秤,獲得增產,大家非常“開心”。

        撰寫新聞稿件30余萬字、在市級以上單位刊發作品1300余篇、收納新聞作品集厚厚7本……這是劉敬宗39年間兼職新聞通訊員積攢的成績。39年來,劉敬宗跑遍了丹棱縣的每個角落,近千個新聞人物躍然紙上,其作品涉及當地農業、農機、畜牧、林業、社會事業、文化旅游、城市建設等方方面面,透過其作品可以窺見丹棱縣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工作的巨變,成為了丹棱縣展示偉大新時代的一個窗口。

        光榮在黨37載

        優秀共產黨員感恩偉大新時代

        “同學們,沒有中國共產黨,我今天不會坐在這里跟大家分享心得體會,你們也不會在這么安逸的教室里安心聽課。”5月13日,在丹棱縣城區小學階梯教室里,50多名學生在這里聆聽劉敬宗上黨課,現場時而掌聲雷動。劉敬宗用自己人生中經歷的轉折,向同學們詮釋什么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生活”。

        “我人生中經歷的最重要轉折就是黨中央恢復高考的決策,讓我這樣的農村娃有了新的出路,實現了自我價值。”劉敬宗告訴記者,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播放之后,他看了不下于三次,幾乎次次都要流淚。對于黨的恩情,雖已是花甲之年,劉敬宗每次談起仍然非常激動,動情時幾度哽咽。

        據劉敬宗回憶,在黨員父親的影響下,自己打小就對共產黨有著深深的向往。參加工作后的某一天,劉敬宗跟隨黨委書記一行4人下鄉,來到老峨山下萬坪村村民任朝品的家里,鄉黨委代表組織向任朝品同志宣布恢復其黨員身份。聽到這一消息后,這位已經臥病在床的抗美援朝老兵激動地用一只手拉著鄉黨委干部的手,另一只手使勁在床沿上拍打著,老淚縱橫,口中還不斷地重復著:“我沒有為黨工作,對不起黨組織??!”說著說著,就嗚嗚地哭了起來。

        原來,任朝品同志在參加上甘嶺戰役中,沖鋒在前、英勇殺敵,因為表現突出光榮入黨?;氐降胤胶?,由于檔案丟失,與組織失去聯系多年,后經過他多次反映,組織上逐級認真核查,幾經周折之后才得以恢復他的黨籍。

        “我才二十出頭,該為黨做些什么?”在返回的路上,劉敬宗腦海里一直在思索:一個共產黨員,為了國家獨立,為了民族尊嚴,為了人民利益,可以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顧,這是何等的崇高與偉大!

        當晚他失眠了,連夜寫好了入黨申請書,次日上午便向黨組織遞交。1985年3月,劉敬宗被批準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一年之后成為正式黨員。2015年,被丹棱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研究農業科技,他披荊斬棘攻堅克難、碩果累累;書寫“三農”故事,他披星戴月、真情流露;感念黨的恩情,他初心未敢忘、紅心永向黨。“聽黨話,跟黨走,把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將入黨誓詞作為一生的座右銘,37年來,劉敬宗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劉敬宗查看水稻長勢    

        【采訪手記】

        “寫了一輩子的新聞,臨退休也當一次新聞主角!”面對記者的邀約采訪,劉敬宗有些感慨。

        這位新時代的建設者、記錄者本身就是一座新聞“富礦”。懷著心中的崇敬,記者希望認真講好劉敬宗的精彩故事。

        有一種人,放在人堆里十分不起眼,但只要一接觸絕對忘不了,劉敬宗就是這樣的人。平頭大眼、皮膚黝黑、身材健碩,是典型的農民形象,他爽朗的笑聲極具穿透力,明亮的眼睛極具洞察力,質樸的表達極具親和力。

        在眉山研究農業技術的工作者中,新聞稿數他寫得最好;基層通訊員隊伍里,農技涵養和科研成就數他最高。一個人在某一領域能做到拔尖已實屬不易,又能同時把工作與愛好完美結合并達到一定高度,更絕非易事,劉敬宗做到了。為何他能?據記者觀察,劉敬宗有三大“法寶”。

        首先是抬頭看“路”方向不偏。在劉敬宗身上,滿是對“三農”的眷戀、對工作和生活的珍惜、對黨和群眾的熱愛,滿滿的正能量引導他所做的農業研究和新聞報道工作不摻雜個人私欲、不違背公序良俗,于國于家、于人于己均有益。

        其次是埋頭拉“車”勇往直前。無論是40年如一日研究農業科技,還是39年不間斷地寫稿,還是37年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亦或是堅持24年天天記錄日程,都需要一股定力、一種堅持。醫學夢想破滅后迅速找準基層農技員的定位并為之奮斗終生,熱愛“三農”工作便義無反顧地扎根其中并記錄點滴……如此種種,劉敬宗拋開世俗、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埋著頭把自己認定的“理想之車”拉向遠方。

        最后是學無止“境”敢于嘗試。劉敬宗在發給記者的材料中,有長達82頁的精美PPT,有嚴謹深奧的農學理論,有通俗實用的農技知識,有大量見諸報端的新聞稿件,有精心打磨的攝影照片,還有敘事流暢、剪輯專業、配音恰當的短視頻……可以想象,這都是劉敬宗常年學習、探索、創新后的結果,是付出大量心血積累出來的嬗變。

        我們的新時代為何讀起來如此蕩氣回腸、看上去如此絢麗奪目、品味后如此回味無窮?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劉敬宗這樣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參與它、建設它、記錄它。

        熱點推薦
        HOT
        扎實抓好主題教育 為奮進新征程凝心聚力
        4月3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3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我們這一代共
        用腳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摯愛記錄中國西部生態變遷
        西部調查中,馬是印開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印開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員、生態學家。從17歲到80歲,從一名科研輔助人員干起,一生從事中國西部地區植物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致力于中國西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成長為國際知名生態學家。3月21日,第11個“國際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開國際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座談會。會上,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為一位
        張亞剛:俯下身 扎下根 潛心教 慢慢長
        張亞剛(前排右二)和學生 2022年7月,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張亞剛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 Infomat 發表了題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論文,這一重大發現破解了困擾物理化學科普界50多年的難題,終結了關于Mpe
        讓科技創新的“千里馬”競相奔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萍际蔷d陽的立市之基,創新是綿陽的核心價值。為進一步激勵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去年,綿陽市科協聯合市委宣傳部、市人才辦等部門組織開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評選活動,經過廣泛動員、組織
        武俊杰:讓雷達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成像與探測技術研究,擔任中國電子學會數字信號處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電子學會理事、四川省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專委會主任委員、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委委員,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3項,獲
        核動力專家趙仁愷:為中國核潛艇“畫”一顆堅強有力的心臟
        人物名片:趙仁愷(1923年—2010年),國際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科學與工程技術設計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46年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大學本科畢業,195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參加了中國第一座重水實驗堆的建設。1960年,他率領的技術團隊首先提出了我國第一個潛艇核動力初步設計方案,1965年開始,他作為主要技術負
        “大熊貓之父”胡錦矗
        上世紀80年代,胡錦矗在研究大熊貓。(西華師范大學 供圖) 人物名片:胡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開江縣,1957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脊椎動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大熊貓生態生物學奠基人。1974年受命牽頭組織全國第一次野外大熊貓調查,發明了研究野生大熊貓的“咬節法”,參與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大熊貓生態觀察站。1983年,牽頭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貓科研機構中國保護大熊
        達成合作意向643項,金額15.34億元 第二屆“科創會”圓滿落幕
        2月16日,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集中簽約儀式在成都舉辦。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經戈、周利平、徐勇,省科協黨組成員、四川科技館黨委書記、館長王歡出席簽約儀式?,F場集中簽約集中簽約儀式現場,“頁巖氣壓裂返排液綜合處理技術及成套處理裝備”“核桃油脂及蛋白綜合精深加工產業發展項目”“低碳綠電智能微網牧草大棚(成都)示范項目”等33項科創項目現場集中簽約,總金額達2.93億元
        推介科創項目5740項 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在成都開幕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和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要求,精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協“四服務”重要指示,以“天府科技云”服務全省“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戰略部署,2月15日,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以下簡稱“科創會”)在成都啟幕。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延政出席會議并講話,省政協副主席謝商華、省政府副秘書長劉全勝出席會議。省科協副主席、
        第二屆“科創會”發布30個重大科創項目
        2月15日,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在成都開幕。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毛大付發布30個重大科創項目開幕式上集中發布了“高鋼級厚壁套管修井技術研究”等10個重大科技難題攻關項目、“非能動管道爆破應急阻斷技術”等10個重大高新技術推廣項目、“超低溫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等10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靜 人物名片:徐姿靜,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國家級徐姿靜品酒師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高級工程師、高級品酒師、高級釀酒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酒業科技領軍人才,第十二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杰出青年崗位能手,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崗位能手,德陽市首屆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德陽市首屆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陽市首席技師
        朱福興: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興,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鈦化工所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攀西釩鈦磁鐵礦戰略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熔鹽冶金、鈦金屬冶金等技術研發,先后主持完成了8項公司重大課題,主研完成了2項國家973課題、3項省科技支撐課題和10余項公司重大課題。獲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級2項、三等獎3項。榮獲第十五屆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第十三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
        朱創業教授的“創業”之旅
        人物名片:朱創業,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鎮規劃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朱創業和學生在貢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陽、雅安、遂寧、達州、廣元、阿壩、甘孜、涼山、攀枝花……朱創業和他的團隊走遍了四川每一個市(州);峨眉山、貢嘎山、夾金山、龍門山、羅浮山、格薩拉、彝海、伍須海、獵塔湖、馬湖、九曲黃河第
        魯力:十年深潛,創造物聯網邊端系統新架構
        人物名片:魯力,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聯網邊端系統、無線系統安全。作為主要成員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20余項國內專利授權和1項美國專利授權。2022年11月中旬,從珠海航展歸來,魯力在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四號科研樓5樓的辦公室里,復盤見聞,籌劃新研究。這一趟珠海之旅,他為自己的物聯網新系統找到了不少新的應用場景。在
        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
        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王曉暉主持開幕會并宣布開幕 黃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田向利出席邁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1月11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成都開幕。肩負著9100萬四川人民的重托,800多名新一屆省人大代表步入錦江大禮堂,依法履行神圣職責,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篇章貢獻代表力量。大會應到代表880人,實到853人,符合法定人數。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開幕會執行主席王曉暉主持開幕

        閱讀下一篇

        在麥田書寫金色人生

        湯永祿觀察小麥植株生長特性人物名片:湯永祿,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二級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暨執行專家組成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長期從事耕作制度、作物栽培與生理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項目10余項,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 “中國人的飯碗里,要裝中國人自己的糧。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要走到田間地頭去,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_亚洲特黄一级毛片_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久_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1. <td id="eyq4l"></td>
        <table id="eyq4l"></table>

        <p id="eyq4l"></p>

          <table id="eyq4l"><strike id="eyq4l"></strike></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