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黃文培,宜賓市長寧縣國有林場原科技股股長、林業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連續兩屆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聘請為省科技顧問團成員。從事人工栽培竹蓀的科研工作70余載,先后榮獲中國老科協突出貢獻獎、首屆老科協獎以及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宜賓市十大杰出女性等榮譽和稱號,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竹蓀婆婆”。2022年7月,黃文培與世長辭。
蜀南竹海,碧波萬頃,小竹蓀能夠成為宜賓市長寧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并惠及省內及云、貴、渝、桂、閩等地100余縣,“竹蓀婆婆”黃文培功不可沒。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有一個“禾下乘涼夢”,“竹蓀婆婆”同樣也有一個“四季竹蓀夢”。
與竹結緣 萌生夢想
1951年,從四川林業學校畢業的黃文培,懷著“無山不綠,有水皆清,河山添錦繡,國土繪丹青”的志向,來到位于林區的長寧縣楠竹經營所工作,從此與竹結緣。
20世紀70年代初,黃文培在工作中發現,有一種千百年來被林農認可的山珍——竹蓀,營養價值非常高,是食、藥兼具的養生產品。但在自然條件下,野生竹蓀產量稀少,價格昂貴,形成了“竹蓀等價黃金”的局面。于是她便萌生了人工種植竹蓀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將野生竹蓀馴化為栽培竹蓀,形成規?;a,讓竹蓀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有了這個想法后,黃文培開啟了自己追求一生的目標——開展竹蓀人工種植領域的研究、開發、推廣工作。
但要真正人工馴化培育和種植竹蓀,談何容易?1972年,黃文培開始了竹蓀人工馴化培育試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既無經費,又無技術,國內外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資料可以查找參考,一切從零開始,黃文培就這樣懷著一腔熱血撲了進去。“想把野生竹蓀馴化為栽培品種,這是夢想。”別人都這么說,但黃文培從未放棄,她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實現這個夢想。就這樣,黃文培踏上了長達數十年的人工培育之路。
為此,黃文培牽頭建立了竹蓀科研小組,面對一次次挫折與失敗,科研小組的人一個又一個打起了退堂鼓。她沒有氣餒,沒有放棄,先后與南京林學院、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從采集野生菌絲培育——段木栽培——熟料滅菌栽培——生料層播引種、試種,最后到采取竹海野生竹蓀蛋進行菌種分離、馴化、提純、選優,年復一年,做了無數次比照試驗,究竟流了多少汗?熬了多少夜?餓了多少餐?她也說不清楚了。
歷經漫長堅守,跨過重重困難,直到1986年,第一株人工栽培竹蓀終于成功種出。而這一年,距離黃文培“一腔熱血”下決心的那一年,已經過去14年。
1993年,黃文培培育出高33厘米,裙圍163厘米,單個體重750克的“竹蓀王”,定名“竹海長裙”,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注冊商標。1995年,黃文培牽頭制定了《長裙竹蓀綜合技術標準》,填補了食用菌竹蓀無生產標準的空白,也被批準為省級地方標準,為長裙竹蓀的標準化、產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與竹生情 追逐夢想
人工種植竹蓀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僅引起縣內市內種植熱潮,也引起云、貴、川、渝、桂、閩等省市區的關注,紛紛上門求教,或邀請講授示范、或信函電詢索取資料。在當時每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的年代,黃文培培育出來的竹蓀,市價就能賣到每公斤1400元,但她卻毫不猶豫的將培育技術無償公布,有求必應,有問必答,不計報酬。在生前的采訪中,黃文培說:“黨和政府給了自己工作崗位,每月發了應有的工資,做點成績是應該的,有了成果是要回報社會的。”
將野生竹蓀馴化為栽培竹蓀,這只是黃文培實現竹蓀夢的第一步。把竹蓀栽培技術推廣出去,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她更大的夢想。“竹蓀種植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是助農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她不僅放棄個人成果專利,還主動向長寧縣委、縣政府提出這個建議,由此也推動長寧竹蓀邁出了走向全國的第一步。
1995年,62歲的黃文培正式退休。這時,正值竹蓀種植推廣關鍵期。本應享受天倫之樂的她,始終放不下凝聚自己心血的竹蓀,義無反顧地奔走在全市各有關鄉鎮農村的田間地頭、村莊院落。黃文培一邊堅持竹蓀科研試驗,一邊主動配合縣科協、農業、林業、科技等單位進行宣傳,堅持每年舉辦培訓班,自編教材,為農民和基層干部授課。她這一生,培訓人數達上萬人次,培養出竹蓀制種、種植能手4000余人。
“中國竹蓀在四川,四川竹蓀在長寧。”目前,長寧縣已成為中國三大竹蓀生產基地之一,長寧“長裙竹蓀”全國知名,產量和商品量占全國市場三分之一,竹蓀成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黃文培40多年無怨無悔推廣長裙竹蓀人工栽培技術,帶動了當地6萬戶群眾脫貧致富,很多曾經的貧困戶依靠人工竹蓀種植后成為了富裕戶。如今,這一技術已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100多個縣。
與竹為伴 執著圓夢
為實現“四季竹蓀夢”,助力鄉村振興,生命的尾聲,雖身患多種疾病,但是她依然奔波于竹海景區和敬老院兩地,以“竹海長裙”竹蓀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依托,仍然在開展實施竹蓀復壯工程創新技術一系列試驗示范:探索竹蓀實現工廠化生產、破解竹蓀同一地塊種植需間隔4年的難題、解決固體制種成本高和周期長的困擾、打造現代林業竹林立體生態效益……希望將竹蓀和竹林變成長寧美麗鄉村的亮麗風景線。

在長寧縣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之后,黃文培很高興地應邀擔任長寧縣老科協理事、科技顧問,指導蓀農科學種植竹蓀,踐行著青年時期的諾言:“就是要努力幫助農民兄弟過上好日子。”在長寧縣“老專家營地”建立后,針對竹蓀產量低、竹蓀蛋壞掉現象嚴重的情況,她會同農業人員、老科協專家、科技示范蓀農一道,從良種繁育入手,嚴把菌種質量關,實現良種優良化生產;推行標準化栽培新技術,在不同地塊、播期、用種、竹渣培養基等方面反復進行對比試驗,取得在產量、質量、效益上的重大突破;及時總結編寫《長裙竹蓀高產栽培技術八要素》《防治竹蓀爛蛋技術要點》等技術規程供蓀農使用;總結出了林下種植套作長寧長裙竹蓀、層架式種植等多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培育了“松坪菌業”“盛林菌類”“竹海山寶”等多個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專合組織。
霜染青絲兩鬢生,只留愛在青山間。正是這樣七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奉獻,黃文培一直默默在科研試驗土壤上耕耘,由于她在研究楠竹豐產技術和推廣竹蓀高產技術上的突出貢獻,她先后榮獲國家、省、市10余個榮譽稱號,受到部、省級表彰獎勵30余次。
2022年7月,“竹蓀婆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她將一生獻給了竹海的綠水青山,獻給了鐘愛的竹蓀事業。”談起黃文培,干部群眾紛紛對她敬佩不已。
與竹林為伴,以竹蓀為命,為百姓造福,“竹蓀婆婆”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