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是綿陽的立市之基,創新是綿陽的核心價值。為進一步激勵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去年,綿陽市科協聯合市委宣傳部、市人才辦等部門組織開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評選活動,經過廣泛動員、組織推薦、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產生了10位綿陽“最美科技工作者”。
伍凌川、吳娟、謝莉、姜淮蕪、向瑢德、周友、秦曉明、劉定友、周建川、趙聯軍,他們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艱苦奮斗、攻堅攀峰,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為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貢獻了智慧和力量。讓我們一起走近2022年綿陽“最美科技工作者”,領略他們的風采。
伍凌川 扎根一線鑄國防基石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事業部總經理、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伍凌川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科技帶頭人,國防科技工業先進制造組專家,全國工業機械電氣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局“某自動裝藥技術創新團隊”技術負責人,兵裝集團“自動裝藥裝配工藝及裝備創新團隊”負責人,第十批綿陽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綿州英才卡獲得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2項,發表論文 8篇,申報發明專利29項,其中獲授權16項。
卓越不止,跨越不息。伍凌川始終專心埋頭最熱愛的科研工作。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他對科技創新永不停歇的追求。
在國防基礎科研計劃某重大項目中,他策劃并組織完成了跨越多個學科、多個領域的自動裝藥、裝配工程化技術研究。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一群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從事科研工作,它需要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經受得住一遍又一遍失敗的打擊,特別考驗人的耐心和毅力。
記得在項目攻關時期,正值夏季,為了提升0.1%的稱藥精度,他帶領團隊蹲守現場,一待就是幾個月。期間腳受傷嚴重骨折,他打著石膏,杵著拐杖,像往常一樣投入到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難,同團隊反反復復、通宵達旦地測試驗證。有時候,稱量精度偶爾達到了,但重復精度穩定性又不夠;穩定性達到了,但精度又會差那么一點點,似乎限入一種無解的死循環,一點點消磨著大家的耐心,使大伙逐漸陷入浮躁。
作為技術負責人,伍凌川一直在默默地計算、分析、仿真,一點點優化、修正,以科學的結果鼓勵大家。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稱量精度達到了,重復定位精度也達到了。最終,該項目通過國防科工局驗收和成果鑒定,鑒定結論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并獲得國防科工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這只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耕耘科研一線的縮影。今后,他還將繼續帶領團隊勇攀科技高峰,為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吳娟 把青春獻給國防科研事業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某所
吳娟長期扎根國防科技事業一線,主要從事光纖激光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核心骨干,她參與了多個國家重大項目,與團隊一道突破多項重大核心關鍵技術,且幾乎全都達到工程極限,有力地推動了光纖激光合成技術的發展,成為國防科技戰線上一道“巾幗不讓須眉”的亮麗風景線。
2019年,吳娟接下挑戰光學工程技術極限指標的“軍令狀”后,帶著團隊沖鋒一線,開啟高強度工作模式。作為項目負責人,內外大大小小的事務她都高度負責,在完成合成系統技術攻關的同時,還要兼顧每天的試驗安排、工作分工、人員協調、進度把控、現場集成技術問題的協同處理和攻關等工作。
每一個披星戴月的夜晚,都是來日豐收的見證。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壓在吳娟肩上,時間的概念也變得模糊,但她毫無怨言。那段時間對于她來說,凌晨回家已是習以為常,即便是回家之后,她也總是將當天的實驗現象和試驗數據在心里默默總結,認真分析原因,尋找第二天可以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后果往往是整夜不眠,激動與興奮的心情使她盼望拂曉,這樣就可以繼續驗證和解決問題了。
系統集成調試的最后5個月,吳娟更是廢寢忘食,一頭扎進實驗室,遇到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逐一啃掉硬骨頭。最終,項目全部技術指標一次性通過現場驗收,超額完成指標任務,得到現場專家組一致好評。
一路披荊斬棘,終于迎來碩果的芬芳。長路奉獻給遠方,對于吳娟來說,也將在這條路上不懈奮斗,把自己奉獻給國防科研事業。
姜淮蕪 探索創新 不負生命大義
四川綿陽四○四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腹部外科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
姜淮蕪先后多次被評為“綿陽市十佳醫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管理干部”,還獲得了綿陽市直工委黨員創新創業獎。2013年被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四川省衛生廳授予“四川省衛生系統先進個人”,2016年被評為“四川省衛生計生委第十二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保健工作先進個人”“綿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四川省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綿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
2004年,綿陽市三臺縣一名大學生畢業后在廈門創業,被診斷出患有肝硬化門脈高壓、脾大、消化道大出血,在廈門治療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病情依然不見好轉,于是回到三臺縣老家。當地政府啟動政府救助行動,綿陽四○四醫院被綿陽市委指派為救治醫療機構,立即成立了以姜淮蕪為組長的醫療救治小組。
為了搶救該患者,姜淮蕪連續5天在科室吃住,他和團隊仔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患者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后經過全面檢查發現,該患者不僅患有肝硬化門脈高壓、脾大、消化道大出血,還患有肝癌。面對患者復雜的病情,姜淮蕪帶領團隊一方面查閱國內外新進展,一方面認真深入分析病情,制訂了周密的序貫治療方案,大膽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決定采用第一步內鏡下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的微創治療,等待出血控制、內環境穩定后,在實施脾切除、斷流手術基礎上,同步開展射頻輔助肝癌切除手術。通過新技術引進與應用,患者很快治愈出院,回歸正常生活。
姜淮蕪表現出了一個臨床醫學專家敬業奉獻、關愛生命的情懷,也體現了一個臨床醫學科技工作者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創新探索的思維。他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推動學科發展。根據脾外傷研究創新性提出了“脾區六分法”,開發了多種保脾手術技術;根據進展期胃癌外科手術特點,創新性地提出了胃癌二級前哨淋巴結示蹤學說,開發了全胃切除調節型雙通道消化道重建手術術式,被四川省列為全省推廣應用的省級適宜技術;在脾臟外科、胃癌外科領域開發的多種手術技術,在全國30多家大中型綜合醫院推廣應用,既解決了臨床實踐中的技術難題,又提高了治療效果、改善了生存質量。
謝莉 勇擔重任 逐夢藍天
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民機事業部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謝莉長期從事航空監視與機載防撞系統技術研究、產品研發及成果應用推廣工作,先后負責國產大飛機交通監視系統、客艙系統等多項國家重點型號項目,突破了下一代機載防相撞ACASX、機載系統菊花鏈組網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多項國家急需民航裝備國產化替代,為我國民航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創造的科技成果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個人榮獲四川省“女職工技術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受新冠疫情影響,創業舉步維艱。如何在疫情下確保企業穩步前行,這項重任落在了每一位九洲空管人的肩上,其中也包括謝莉。
2021年10月,因某些國際限制因素,某型號國產大飛機無法安裝進口關鍵核心航電系統,在中國大飛機飛向藍天的關鍵時刻,無疑是一個不小的困難,但同時也是動力。接到任務的九洲空管公司,要求項目組短時、高效、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謝莉臨危受命,擔任該項目的項目經理,她的電腦里存放著幾十版挑燈夜戰修改的計劃書,她的腦子里回想過不計其數的歷史數據。
在一切都順勢發展時,2022年初,某城市出現嚴重疫情,導致并肩作戰的同事無法按期而至,于是工作就從現場探討改為遠程視頻。由謝莉遠程完成項目預算、頂層需求、系統架構、適航路徑等各方面的策劃,以及風險識別、規避措施等梳理工作。
在與總體單位以及其他兄弟單位共同攻關的幾個月里,謝莉用最具說服力的數據,最詳盡的系統策劃,最可行的實施路徑,使九洲空管的系統方案一致獲得了總體單位及各同行專家的認可,這是屬于她的高光時刻,也是屬于九洲空管的榮耀時刻。一路走來,她勇毅向前,用實際行動托起藍天夢!
向瑢德 潛心科教 澆灌科研嬌艷之花
四川省綿陽第一中學教師,中學正高級、特級教師,科技輔導員
向瑢德是四川省教委、工委優秀青年教師標兵,全國政協、民進中央委員會全國第十二屆優秀會員教師,四川省教育廳技裝中心實驗技術先進個人,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科技輔導員,2019年建設中國科技城西部強市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2021年綿陽市委、市政府優秀教師。
回眸從教的38年,向瑢德還記得1994年參加全省第一次公開招考的情景。他從100多名教師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到四川省綿陽第一中學成為一名物理教師,一干就是28年。2014年,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制作比賽,他發現很多學生的參賽作品極具創新意識,但是又缺乏科學的嚴謹性。為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他和同事們向學校建議成立科創團隊,建立了“綿陽一中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發明、創意設計和學科特色建設工作。
在科創輔導上,向瑢德說自己只是一塊“核”原料,如何引導聚集在自己周圍的學生產生“裂變”,才是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他全身心投入到科創輔導中,經常利用節假日帶學生外出開展活動。他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先后組建了環??萍夹〗M、科技宣傳小組、科技制作發明小組、科技體驗小組,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各項科技實踐活動。近年來,他策劃并實施了“關注問題學生的成長”“走進新農村看科技變化”“富樂山科技調查體驗活動”等幾十個科技活動項目。
學校的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也成了“臥虎藏龍”的地方,不僅“盛產”學霸,還涌現出各種“牛人”。他的學生陳韻多被點招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成果還申請為國家專利。還有鮑翔天、陳芊月、吳雨桁分別獲得全國創造力大賽銅獎、四川省科技創新大賽銅獎、綿陽市科技創新大賽金獎。
在學校里,他關愛每一個學生,古道熱腸、和藹可親;在崗位上,他默默奉獻,用智慧詮釋責任,用熱愛創造著和享受著科技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