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武俊杰,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成像與探測技術研究,擔任中國電子學會數字信號處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電子學會理事、四川省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專委會主任委員、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委委員,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3項,獲四川省青年科技獎、電子科技大學-中國電科獎教金特等獎、唐立新獎教金優秀學者獎等獎項。獲評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武俊杰指導學生
雷達,從誕生之日起,就擔當著穿云破霧的“千里眼”角色。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數代雷達人的不懈努力下,雷達技術不但能發現目標有無,還能對目標和場景實現高分辨成像。但在機理上,傳統的裝載在運動平臺上的雷達只能對其側面成像。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雷達探測與成像技術團隊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突破這種限制,讓雷達可以往前看得清、辨得明,而武俊杰正是其中一員。
做扎根成電沃土的一粒種子
“要學電子信息,最好的就是成電!”
2000年,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話讓武俊杰懷揣著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渴望和對電子科技大學的憧憬,跨越兩千多公里來到成都求學。2004年,他選擇保研本校,進入雷達探測與成像技術團隊。這一讀就讀到了博士。
在團隊老師和師兄們的關心指引下,武俊杰在雷達成像領域逐漸摸到了一些門道。“我內心總覺得做學術有一種歸屬感,感覺自己還是適合在科研中沉淀。”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在和他所鐘愛的雷達事業“死磕”。
“做有價值的創新,真正服務于國家和社會”,這是老師楊建宇教授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也在武俊杰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面對國家在新體制雷達探測和成像方面的重大需求,武俊杰所在團隊知難而上,勇往直前,在“和諧、進取、分享、創新”的團隊文化熏陶下,成為若干技術方向的領軍人物。他也先后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和四川省人才計劃支持,四川省青年科技獎、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成電先進科研工作者等榮譽,并被評為電子科技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勇攀雷達成像的科技高峰
雷達成像,可以全天時全天候獲得目標和場景的高分辨圖像。面對傳統雷達對飛行前視區域只能檢測不能成像的局限性,武俊杰回憶導師曾經說過:“搞科研,就是要敢為人先,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干這一行,面臨的不是‘卡脖子’問題,而是‘0到1’的問題。我們這種科研,是別人從來不會給你的,要完全靠你自己摸索。”武俊杰說。
攻堅之路苦不堪言,雷達領域的科研工作不光有在實驗室的通宵達旦,也有在外場實驗中遇到的千難萬阻。武俊杰曾經歷過江灘中心布置目標時,江水突然上漲導致險些被困的危情,還經歷過機載實驗中顛簸飛行導致的胃里“翻江倒海”,也經歷過試驗設備突遇故障導致數據無效帶來的挫敗。實際上,這樣的實地考察和試驗,在武俊杰的這十多年科研里不勝枚舉,而大江南北也都留下了他和團隊的身影。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武俊杰和團隊的辛勤付出也帶來了累累碩果,他們先后在雷達前視成像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讓我們的雷達終于長上了高分辨的前視眼。2018年1月,武俊杰與團隊一起前往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表彰。他自豪地說道:“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于科技工作者的巨大肯定。”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點燃學生內心的星星之火
武俊杰最鐘愛的就是三尺講臺,最在意的就是學生們的認可。
“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從的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生源越來越好,我們老師有責任、有義務把學生培養好。”在給本科生授課過程中,他常常在思考“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趣”。盡管他的課程受到學生的多年好評,他仍然說:“我的教學還一直在路上。”
“我第一次站上講臺是作為助教給學生講習題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提前做了不少功課,但是站上講臺的時候,內心還是抑制不住地緊張。隨著課堂上與學生的眼神、語言互動,心情慢慢放松下來,一轉眼,下課鈴聲響起,隨之而來的還有學生們的掌聲。正是學生們的肯定,讓我更加熱愛這三尺講臺。”由于武俊杰在教學上下了功夫,他所教授的《信號與系統》小班式研討課程,連續得到學生“五星”評價,還獲得了學校“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改革課程”示范課、課程思政示范課,更是在楊建宇教授、呂幼新教授的帶領下,于2019年獲批首批國家級一流線下課程。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武俊杰鼓勵學生不但要在理論創新方面下功夫,還要把自己的模型、方法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去。他帶領學生搭系統、定方案、跑外場、做試驗,先后在鄭州、成都、寧夏、舟山等地開展機載飛行外場試驗百余架次。在凌晨三點的月光下,他與同學們圍坐在一起,用凍得僵硬的手捧著熱騰騰的泡面,邊填肚子,邊總結這一天試驗中的種種狀況。他回憶起當年艱苦的環境和同學們炙熱的眼神,說道:“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們不但能真正體會到實踐檢驗的樂趣和團隊協作的激情,更能感受到解決國際前沿問題的成就感和從事科研的不易。”
武俊杰也常常思考:“如何讓新生更好地融入團隊,如何提高老生的綜合能力,如何真正實現團隊中的‘傳—幫—帶’?”為了增強團隊學生的學術交流和凝聚力,讓知識“冪”次級地發揮作用,他針對碩士研究生提出了“橙象讀書會”,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針對博士研究生他聯合團隊老師發起了內部的博士生論壇,促進團隊學生學術交流。從他成為研究生導師以來,武俊杰指導的研究生中一多半的學生畢業后到國家重點單位工作,同時他還協助團隊指導的2名博士生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名博士生獲得全國博士后創新計劃支持,1名博士入選英國皇家學會“牛頓國際學者”計劃、并獲歐盟瑪麗居里卓越獎章。
談到未來的規劃,武俊杰說:“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一流拔尖人才,是我矢志奮斗的目標;讓雷達看得更清、辨得更明,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不管是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他都甘愿做粒不平凡的種子,勤勤懇懇,練就過硬本領,努力為電子科技大學這片茫茫沃土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