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光炯在田間鑒定土壤 (資料圖)
人物名片:
侯光炯,(1905-1996),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校長,畢生致力于創建和發展土壤學理論,開創了自然免耕理論和技術研究的先河,是我國土壤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立足于廣袤的祖國大地,為改變我國“三農”面貌竭盡畢生之力,提出了“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理論”,創建的“水田自然免耕技術”助全國多個省市農業生產增產增效,其“生態防洪”“免耕治土”等學術思想為長江流域旱澇災害根治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保障,實現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質的飛躍,為發展中國土壤科學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被譽為“大地之子”。
翻開一本老式相冊,里面黑白的照片素雅陳舊但邊角整齊,看得出是相冊的主人平日里愛護有佳。粗看照片,你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普通的生活場景,但對于相冊的主人侯嘯碚來說,這是記錄了父親侯光炯工作與生活的“時光本”,彌足珍貴。
“父親對子女的情,對人民的情,對事業的情,對祖國的情,對黨的情,就像一支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溫暖著別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輕撫舊照,侯嘯碚眼里滿是珍貴,一詞一語將父親予自己的點滴教誨娓娓道來。

侯光炯在田間觀察半旱式土壤溫度變化 (資料圖)
父親的教誨:不要好逸惡勞、貪圖享受
侯嘯碚是家里的小女,自打她記事起,父親已在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任職。20世紀50年代,那時的侯光炯已飽嘗知識分子有志不能報的苦楚,感受到黨對科學事業的重視、對知識分子的關懷,于是干勁倍增,恨不能使出全身力氣將曾經耽誤的時間追回來。“他對事業已達到癡狂的程度。”這是侯嘯碚對父親的印象,“一年中他有大半年時間不在家,不是教學就是開會,即使是短短在家的日子,他也總是那么忙碌,要么搞科研,要么寫文章,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老師、院系領導常在家里研究工作,一直到深夜。”
這樣的童年時光,對侯嘯碚來說稀松平常。除了上學以外,她經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接送父親出差、再歸家。但記憶里,父親忙碌卻從不放松對子女的教育。“父親是一個嚴厲的人,他常用自己艱辛的成長經歷教育我們不要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侯嘯碚說,父親對每一個子女都有一句“格言”作為訓誡,對自己則是要求做到“萬日萬功”。“‘萬日萬功’就是父親常說的人活在世上,每一天都要為集體、為周圍的人做好事。”幼時,侯嘯碚不知父親言意,也對父親要求每日飯前記頌“格言”頑固抵抗。
“不聽不聽猴兒念經!我才不每次吃飯都背呢!”
“今天你不背,我就不吃飯!”
父女僵持著,誰也不吃飯。一旁的母親見女兒不受教,氣得將碗一推,嚇得侯嘯碚馬上站起來:“我說我說,萬日萬功,我一定要萬日萬功!”“那次,父親溫柔地安撫著我和母親,并告訴我這句話會給我的一生帶來幸福和快樂。雖然當時我不能理解,但那以后我一直謹記父親的教誨,也從中感受到了這句話帶給我的收獲。”
在侯嘯碚的印象里,父親從來沒有打罵過子女。有一次哥哥侯孝祖犯了錯,侯光炯拿起竹尺子抽打自己的腿,并說小孩子不懂事犯錯就是父母犯錯,父母應該代替孩子受罰。在侯光炯的影響下,5個子女各個成才,工作出色。

侯光炯在長寧指導農技人員觀察土壤結構 (資料圖)
父親的“重生”:干工作就要有“三點半精神”
講述中,侯嘯碚感恩父親的溫嚴并存,但回憶起父親在立志科學救國中付出的艱辛,她心里又是另一番滋味。
1971年,學校對侯光炯已沒有硬性的教學安排,為將自己的科學知識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已步人花甲之年的侯光炯決定到農村去長期蹲點搞科研,把有生之年獻給農業現代化建設。期間,侯嘯碚因生育身體極度虛弱盼望父親前去探望時,侯光炯以一封書信道以愧疚:“親愛的小翼,您的爸爸已經死了,現在您的爸爸是一位只知革命、不顧一切的爸爸,我想您在看見人家爸爸眷念她們子女的時侯,一定會掉下淚來,狠狠地罵這位死去的爸爸……”薄薄的一頁紙上,寫滿了侯光炯決心獻身農業的堅毅。流著淚讀完信,侯嘯碚百感交集。“那時侯我有些怨念和悲傷,但冷靜下來后,我對他有了另外一種情感——他不只是我的父親,他更是人民的兒子,他已將自己融入祖國,是我們大家的親人。”那是第一次,侯嘯碚觸摸到了父親長期以來的心緒變遷,也是從那時起,侯嘯碚覺得自己真正走近了父親,真正讀懂了他的一腔熱忱。
依靠科學,改良土壤,發展農業,這是侯光炯畢生所求。在四川冬水田分布地區,田塊一年種一季作物,生產力極低,侯光炯日夜苦攻,決心探索冬水田的改良利用。在先后扎根簡陽、宜賓農村期間,侯光炯踏勘土地、指導農技、采集土樣、分析研究,僅以吃飯和睡覺的時間作為休息,常常工作到凌晨三點半鐘。每當科研人員勸他早點休息時,他總是說:“我們干工作就要有這種‘三點半精神’。我在時間上的本錢不多了,一分一秒都要算著用,我要利用有限之年,為土壤科學多做點貢獻。”
春華秋實,躬耕細作一方田土,土壤也默默地回報著他的辛勞。
1980年,侯光炯結合自己多年來對土壤的研究心得和各地農技人員、農民群眾在實踐中的有益探索,提出“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理論”,創建了培肥土壤、改造低產田土的新方法——水田自然免耕技術。這一技術是強化作物與土壤中水、熱、氣、肥的平衡狀態,從而實現耕種高產量、高品質、高種齡、高產值。往后,侯光炯和農技人員踏遍四鄉八村,挨家挨戶地推廣講解這一技術,并悉心指導耕作。生產實踐證明,這是一條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實現糧食大面積高產的有效途徑:大多數參與試耕的農民實現了增產,由于省工、省種、省肥,耕作效益也成倍增加,農戶們眉開眼笑,敲鑼打鼓地向他報喜、道謝。 自此,水田自然免耕技術像春風化雨一般傳遍宜賓、遍及四川……
侯嘯碚凝視父親舊照
父親的篤行:只有腳踩在田土上,才會覺得踏實
“土壤生萬物。它忠于職守,千萬年來默默地為人類奉獻出糧食和其它許多財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土壤這種沒有喧鬧、不求索取,但求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欽佩,時時啟發我進行這樣的思考:應該怎樣對待工作,對待生命。”這是侯光炯筆下對土壤的贊譽和癡迷。
在侯光炯眼里,冰冷僵硬的泥土是“有血、有肉、有脾氣甚至有生命的東西”。誠然,泥土平凡樸實、博大厚重、不期回報,侯光炯也正像泥土一般奉獻畢生精力,將創建和發展土壤科學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為糧食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1981年~1983年,水田自然免耕技術在長寧縣示范推廣3.4萬畝,當地糧食連續獲得高產。1984年,水田自然免耕技術在全川示范推廣15.5萬畝,深受農民歡迎。1985年,省上將其作為全川重大農業措施,當年推廣55.5萬畝,此后更是逐年增加,南方多個省市也先后大面積示范推廣,讓千千萬萬農民受益,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農村進行土壤科學研究的20多年間,侯光炯幾乎不分晝夜地忘我工作,惡疾悄然纏身。由于年事已高,加上眼疾逐漸加重,致使本來就高度近視的雙眼幾乎失明,基本生活無法自理。“父親需要寫書信時,就自己口述,由助手記錄;調研時,由人攙扶著下田,看不到就靠摸,再聽助手的匯報來了解土壤性質和作物長勢。”在這種情況下,侯光炯還是不顧領導和子女的勸阻,依舊堅持在農村搞科研。侯嘯碚回憶說,父親只有開會或講學才短暫離開,就連春節也是在農村和農民一起過,為數不多的團聚都是在大家的哄勸之下才勉強回到城里來。“他就是這樣‘固執’的人,對農村充滿了感情,他說自己只有腳踩在田土上,才會覺得踏實。”
1996年,侯光炯病情惡化,飽受折磨的他卻仍堅守在工作崗位。中秋那天,侯嘯碚到長寧探望,當看到父親因胸腔積水而腫脹的身體和疲憊衰老的面容時,她崩潰大哭。“那一天我們談了很多,我一再請求父親到醫院認真治療,但還是沒能勸服他。”在91年歲月的尾聲,侯光炯還在帶領科研人員擬定著下一年的研究課題,他將全部的愛、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智慧,無遺地交給了這片土地。
“我對他永遠充滿了愛戴和敬佩。”侯嘯碚淡淡地說著。

侯光炯與侯嘯碚合影
講述人之聲:
父親曾說,建立中國自己的農業土壤科學,需要幾代人的艱辛努力,他不過是一個走在前面的探路者。在土壤科學研究上,他傾其一生,也寄希望于后人,殫精竭慮地為他們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國家有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在各自的科研領域接續奮斗,我想父親在天若能知曉應該會很高興、很欣慰。在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活動中,父親作為120名在川工作過的科學家代表之一入選,再次將他在科技興國的征途上努力奮進的精神重新振奮。至此,我想替父親感謝在他研究土壤科學時給予幫助的領導和師友們,謝謝大家的關心關愛,也祝福祖國越來越好。侯嘯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