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從省科協獲悉,由省科協聯合教育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單位共同舉辦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活動,致敬代表人選名單正式出爐。120名在川工作過的科學家入選。其中,院士代表人選99人,除院士外的代表人選21人。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院士代表人選名單(99人)
學科類別 |
姓名 |
性別 |
工作單位 |
研究領域專業 |
理學、綜合學科組 (26人) |
柯召 |
男 |
四川大學 |
數學 |
周毓麟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數學 |
|
劉應明 |
男 |
四川大學 |
數學 |
|
李安民 |
男 |
四川大學 |
數學 |
|
李正武 |
男 |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陳能寬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王世績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鄧稼先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于敏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經福謙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胡仁宇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陳式剛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高潔 |
男 |
四川大學 |
物理學 |
|
孫承緯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趙憲庚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張維巖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王玉忠 |
男 |
四川大學 |
化學 |
|
馮小明 |
男 |
四川大學 |
化學 |
|
黃汲清 |
男 |
西南地質局 |
地質學 |
|
李春昱 |
男 |
四川省地質調查所 |
地質學 |
|
劉寶珺 |
男 |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
地質學 |
|
崔鵬 |
男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地質學 |
|
劉承釗 |
男 |
四川大學 |
生物學 |
|
趙爾宓 |
男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生物學 |
|
王淦昌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孫昌璞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物理學 |
|
工學組 (62人) |
沈志云 |
男 |
西南交通大學 |
機械工程 |
姚福生 |
男 |
四川東方汽輪機廠 |
機械工程 |
|
林祥棣 |
男 |
四川大學 |
光學工程 |
|
姜文漢 |
男 |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
光學工程 |
|
羅先剛 |
男 |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
光學工程 |
|
黃尚廉 |
男 |
重慶大學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
張興棟 |
男 |
四川大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徐僖 |
男 |
四川大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張興鈐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涂銘旌 |
男 |
四川大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董海山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武勝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周邦新 |
男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王琪 |
女 |
四川大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蒙大橋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李言榮 |
男 |
四川大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殷國茂 |
男 |
成都無縫鋼管廠 |
冶金工程 |
|
曾蘇民 |
男 |
西南鋁加工廠 |
冶金工程 |
|
于俊崇 |
男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
羅琦 |
男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
曹建猷 |
男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氣工程 |
|
錢清泉 |
男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氣工程 |
|
吳祖塏 |
男 |
成都紅光電子管廠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林為干 |
男 |
電子科技大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陳星弼 |
男 |
電子科技大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張錫祥 |
男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劉盛綱 |
男 |
電子科技大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李樂民 |
男 |
電子科技大學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李幼平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楊士中 |
男 |
重慶大學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鄔賀銓 |
男 |
成都郵電部第五研究所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陳力為 |
男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張景中 |
男 |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張超然 |
男 |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水利工程 |
|
侯德榜 |
男 |
永利川西化工廠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
周光耀 |
男 |
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
鮮學福 |
男 |
重慶大學 |
礦業工程 |
|
謝和平 |
男 |
四川大學 |
礦業工程 |
|
羅平亞 |
男 |
西南石油大學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
郭旭升 |
男 |
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
石碧 |
男 |
四川大學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
翟婉明 |
男 |
西南交通大學 |
交通運輸工程 |
|
屠基達 |
男 |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
宋文驄 |
男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
劉大響 |
男 |
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
楊偉 |
男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
徐志磊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兵器科學與技術 |
|
范國濱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兵器科學與技術 |
|
鄧建軍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兵器科學與技術 |
|
趙仁愷 |
男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彭士祿 |
男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傅依備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宋家樹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胡思得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孫玉發 |
男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賀賢土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張信威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杜祥琬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彭先覺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丁伯南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核科學與技術 |
|
俞大光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電子工程 |
|
朱建士 |
男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力學 |
|
農學組 (5人)
|
周開達 |
男 |
四川農業大學 |
作物學 |
榮廷昭 |
男 |
四川農業大學 |
作物學 |
|
侯光炯 |
男 |
西南大學 |
農業資源與環境 |
|
錢崇澍 |
男 |
四川大學 |
植物保護 |
|
向仲懷 |
男 |
西南大學 |
畜牧學 |
|
醫學組 (6人) |
黎鰲 |
男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
臨床醫學 |
魏于全 |
男 |
四川大學 |
臨床醫學 |
|
陳文貴 |
男 |
四川大學 |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
周澤昭 |
男 |
原四川省衛生廳 |
中西醫結合 |
|
程天民 |
男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
特種醫學 |
|
王正國 |
男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
特種醫學 |
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除院士外的代表人選名單(21人)
學科類別 |
姓名 |
性別 |
工作單位 |
研究領域專業 |
理學組 (5人) |
芶清泉 |
男 |
四川大學 |
物理學 |
何信? |
男 |
成都理工大學 |
地質學 |
|
胡坤陞 |
男 |
四川大學 |
數學 |
|
胡錦矗 |
男 |
西華師范大學 |
生態學 |
|
費梁 |
男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生物學 |
|
工學組 (6人) |
任朗 |
男 |
西南交通大學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張銓 |
男 |
四川大學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
張洪沅 |
男 |
四川大學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
陸英育 |
男 |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
黃潼年 |
男 |
成都工具研究所 |
機械工程 |
|
常隆慶 |
男 |
成都理工大學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
農學組 (4人) |
楊鳳 |
男 |
四川農業大學 |
畜牧學 |
楊開渠 |
男 |
四川農業大學 |
作物學 |
|
楊允奎 |
男 |
四川農業大學 |
作物學 |
|
顏濟 |
男 |
四川農業大學 |
作物學 |
|
醫學組 (6人) |
樂以成 |
女 |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
臨床醫學 |
杜順德 |
男 |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
臨床醫學 |
|
吳和光 |
男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
臨床醫學 |
|
陳志潛 |
男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
凌一揆 |
男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中藥學 |
|
曹鐘梁 |
男 |
四川大學 |
基礎醫學 |
這份名單,也是一部四川科技的發展史,折射出我省科技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省科協相關負責人分析,從人選名單來看,此次遴選的120位擬致敬的代表人選,都有明顯的共性。首先是政治思想過硬,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科學家精神,在川工作時間長。他們大部分科學家在川工作時間超過30年,有些甚至終身投身到四川的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心血。此外,他們的科技貢獻非常大。既有為國家“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國之重器奉獻一生的科學家,有為水稻、玉米栽培和熊貓繁育等科學技術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有為兒科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藥學等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還有為礦產資源發現、軌道交通發展等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在遴選階段,多位院士評委表示“誠惶誠恐”,因為這些擬致敬的科學家大多是他們的老師、先輩,學術地位高,是各學科領域的開創者、奠基人、先行者。
為更好遴選出此次擬致敬的科學家,今年年初,省科協聯合教育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單位先后制發了《關于舉辦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活動的通知》《關于開展擬致敬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代表人選遴選工作的通知》《擬致敬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代表人選遴選原則及辦法》等,同時,省科協還牽頭成立了活動組委會、專家委員會、四川省科技史課題研究組。
此外,本次遴選活動的評委來頭也不小,既包括了李言榮、榮廷昭、魏于全、石碧、翟婉明、鄧建軍、羅先剛等院士在內的26名專家評委,也囊括了6位社會相關評委,兼顧了專業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而在遴選方式上也做了創新,采取兩輪審議投票和專家委員會主任(院士)會議審議的方式。
省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擬致敬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代表人選遴選原則及辦法》,建黨100年以來所有符合遴選條件的院士原則上等額入選。在提名階段,有效提名的291人中共有99位院士。“而在這些院士之外,還有大量科學家為四川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因此活動組委會、專家委員會、課題研究組一致同意將擬致敬代表人選增加至120位。”
百年來,四川科技事業取得卓越成效,離不開在川科學家們的辛勤付出,致敬代表名額擴增至120位,也無法完全囊括在川的優秀科學家。在遴選過程中,不少院士專家建議,可考慮今后持續開展致敬活動。
據了解,120位科學家的人個簡介、成果貢獻等將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于5月分別在“天府科技云”平臺、四川科技館開設線上線下展覽。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后,將舉辦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禮贊盛典活動,集中宣傳科學家的卓越貢獻,傳播科學家的奮斗精神、創造精神和愛黨愛國精神,在全社會掀起尊崇科學、追星科學家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