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黃潼年(1935-1995),男,江蘇溧陽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齒輪整體誤差測量技術的創始人、奠基人。1954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是國內外機械工業、加工測量領域的著名專家。1960年,黃潼年到成都工具研究所工作,此后35年的時間里,他為世界齒輪測量理論和技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79年,他提出齒輪整體誤差測量理論。之后,他又接連攻克弧錐齒輪誤差理論技術難點以及錐齒輪誤差的全面測量問題。同時,他還在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制的齒輪整體誤差測量儀產品遍及全國各地,銷往歐洲。
“這次買你們的技術,是有史以來第一次。”1987年,德國的克林貝爾公司總經理對黃潼年這樣說??肆重悹柟臼侨蜃畲蟮凝X輪生產廠家,建廠幾十年里,從未對外購買過技術用于生產。
讓人不禁好奇,這位中國科學家到底做了什么,讓克林貝爾公司打破了幾十年的傳統?
他的故事
在情報室攻克了齒輪測量難題
黃潼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接受了良好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技能訓練,特別是學校良好的學術氣氛,讓他受益匪淺。他在研究的過程中,也經受了種種意想不到的考驗。
1960年,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黃潼年來到成都工具研究所工作,擔任前蘇聯專家格拉迪雪夫的助手,但兩人的治學態度和思維方式截然不同。有一次,格拉迪雪夫畫了一張草圖,讓黃潼年根據草圖制作一幅加工藍圖。但黃潼年接手草圖后,便發現有重大錯誤,在后續的制作中修改了草圖。他的這一舉動,讓格拉迪雪夫勃然大怒,直接訓斥黃潼年:“誰是專家,誰是助手?”黃潼年也毫不讓步,兩人爭論了起來。因為這件事,黃潼年被調至情報工作室工作,遠離了研究的一線。
黃潼年(左一)和齒輪測量科研人員進行試驗研究工作
“我就不相信我混不出個名堂來。”被調到情報室的黃潼年并沒有氣餒,而是充分利用情報室的藏書和機械行業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他終于搞明白了在齒輪測量方面哪些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哪些是我們國家急需解決的,解決的難點在哪里。于是,他瞄準了齒輪測量儀,并以此作為奮斗的目標。
小小的齒輪,支撐著現代工業,大到航天飛機,小到微型定時器,無不需要齒輪。但測量齒輪不僅費事,而且因為工序眾多,測出來的數據也不太準確,國內外專家為測量齒輪傷透了腦筋,但對齒輪的誤差卻無能為力。黃潼年決心攻下這個難關,他要研制出一臺能同時測出單齒全部數據的測量儀。
根據他設計出來的測量儀,需要研制出具有高精度反饋性能的傳輸裝置。“機件精加工怎么辦?”這是黃潼年遇到的第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和小組成員張士海、王紹忠等人一起,提出多種設計方案,并深入車間,配合工人一起制造出五百多種零件,北京量具刃具廠也積極為他們提供了許多部件,1975年年底,在他的努力下,中國第一臺“圓柱齒輪動態整體誤差測量儀”在成都研制成功。這種新的儀器能夠以很高的效率,把齒輪精度標準中規定的二十多個誤差項目全部測量出來。
1982年著名齒輪專家德國慕尼黑大學溫特教授(右四)前來訪問,黃潼年(右三)介紹錐齒輪整體誤差測量技術
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夜晚。
測量儀首次測畫出齒輪整體誤差曲線圖。工作人員只要一看曲線圖,便能判明誤差在哪里以及造成這種誤差的物理原因。
這項發明對于齒輪生產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很快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學部委員、全國機械工業技術權威陶亨咸激動地指著曲線圖說:“在機械工業中,這是為數不多由我們中國人獨創的高水平項目。”
當時的歐洲齒輪研究中心的專家們互相交流: “這是一臺高水平的儀器,不僅能測出齒輪的全部誤差項目,也能在非恒溫條件下使用。”
日本大阪精密儀器株式會社總工程師看了齒輪整體誤差測量儀后說:“這臺儀器是世界齒輪技術的最新發展。”
他的成就
破解了錐形齒輪的測量問題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黃潼年和他的同伴們創造的齒輪整體誤差測量儀被列入大會重點項目,就在不少人向黃潼年送來祝福的時候,一個更大的計劃正在黃潼年心里醞釀——突破困擾科學界40年的錐形齒輪測量難題。
在所有齒輪的測量中,錐形齒輪最難測量,而關于錐形齒輪的研究也是西方齒輪工業界致力研究的尖端課題。自己到底能不能突破這一難題,黃潼年自己心里也沒底。
但不服輸的性子促使他想嘗試,他在家里寫下了總體構想方向,又申請了一筆費用。這項工作進展得十分順利,1982年,黃潼年率領團隊完成任務,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高效率錐齒輪整體誤差測量儀。1984年,這項重大成果在北京通過了國家級鑒定,40多位專家一致認為,這項科研成果是國內外曲線測量技術的重大突破,在錐齒輪幾何量誤差測量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1984年黃潼年(右一)訪問瑞士KELLENBERGER公司
“真不簡單,你們只用了幾年時間就做出來了。”同行們向黃潼年表達了祝賀。而在國外,黃潼年的這項成果也引起了不少企業的關注。1987年11月,德國的克林貝爾公司與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成都工具研究所在北京簽訂了《“錐齒輪整體誤差測量技術”技術轉讓協議書》,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意味深長地對黃潼年說:“我們建廠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買進人家的技術進行生產。這次買你們的技術,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1986年黃潼年(右七)訪問日本,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林輝教授(左五)等合影
對于這些榮譽,黃潼年十分淡然。他說,自己并沒有想創造什么世界紀錄,只是想干點事情。而對于自己的科研之路,他這樣總結: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評價,在機會到來之前要提前準備,要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