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程謀復興,四川科技譜華章。6月7日,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主題展迎來首批參觀者——“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代表。下午4點,“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代表、科學家家屬陸續來到四川科技館,參觀“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致敬長廊,敬仰在四川或曾經在四川工作生活,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科技貢獻的120位科學家。他們有的年事已高,仍奮斗在科研一線;他們有的與世長辭,仍勉勵著世人。

參觀致敬長廊
走在嚴肅莊重的致敬長廊,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致敬長廊由一面長17米、高1.2米的多媒體互動屏組合而成,可實現多種視覺效果展示、多人同時操作互動的沉浸式體驗。當手掌觸屏“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logo時,致敬長廊立即被啟動,一束束絢爛的禮花綻放出100多位科學家的名字,這些名字從兩邊向中間匯聚形成數字“100”,點題“百年百杰”。隨著科學家們名字的淡出,畫面中出現浩瀚星空,一條“時間軸”穿插其中,一些關鍵年份數字宛若星辰,這些時間是科學家們當選院士的節點,也是部分非院士代表產生重大科技成果的時間,他們如同璀璨的星辰,閃耀在國家科技創新進步的百年征途中。點擊“時間軸”上的年份,可以查看科學家們的生平事跡以及工作生活照片。“時間軸”沒有終點,如同科學精神的傳承永無止境。隨著屏幕的切換,整個屏幕如同瀑布流一樣滾動呈現出科學家們的照片,寓意著百年來科學家們前赴后繼、勇攀高峰的寶貴精神。

品讀手跡題詞
了解了科學家故事,還可以在屏幕上點擊查看科學家們的手跡題詞,手跡題詞從上個世紀至今,清晰地記載著“科學家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精神,廣為人們稱頌,而我更欽佩‘飽盡春蠶收罷繭,更殫余力付樵蘇’的桑。”這是我國蠶業科學界迄今唯一的院士向仲懷的手跡,也是他的座右銘,他將自己比喻成一顆老桑樹,毫無保留地把桑葉奉獻給春蠶,把桑枝奉獻給樵夫,為新時代的建功立業貢獻余熱。
“當今的工程科學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和綜合促進其發展,而一切重大的工程技術問題,必須要多學科、多專業人才聯合攻關和通力協作。因為,尊重別人和互相尊重以建立一個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合作環境,是事業成功的基本要求。”這是油田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平亞的手跡,他洞悉科研中的社會關系,認為為人處世也是一門學問。
“我的少年兒童時代是在游擊區和解放區長大的,我的高中和大學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校中學習的,可以說:我是中國自己培養的電子對抗專家……”這是雷達對抗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錫祥2000年的手跡,流露出濃濃的家國情懷。
……
追思科研記憶
“這是我父親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時,學校贈送的金鑰匙獎章……”展屏前,一位花甲老人手杵拐杖,顫顫巍巍地向身旁人介紹著。老人話音剛落,旁邊一位中年男子順手劃向一名青年:“來,跟你的曾祖父合個影。”這一幕羨煞旁人。這一家四代人就是現代皮革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四川大學教授張銓的后代,而張銓教授卻在1977年與世長辭。“感謝國家還記得我爺爺,記得他的名字。”談話間,中年男子紅了眼眶,他說他的父親是繼承爺爺張銓科研事業的傳承人,默默奉獻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將這份科學家精神傳承下去。
在展廳另一角,沉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坐在輪椅上,雙手握著張錫祥院士的手寒暄起來,沒一會兒兩人依依惜別。這一久別重逢的場面在展廳里處處上演,而更多的是隔代相見。“像跟我一樣大歲數的科學家,在世的已經不多了,今天現場能見到幾個老朋友真的很激動。”劉寶珺說,當看到屏幕里的科學家照片墻時,回憶像電影一樣閃過,曾經的老朋友,同窗的你們還好嗎?當助理指著屏幕問到“您還想找哪位”時,劉老愣住了,但他飽含深情的雙眼卻移不開照片墻,也許有些老朋友的名字和樣子已經模糊了。

主題展現場,光影掠過、時間荏苒,更替的是歲月,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對科學的執著與熱愛。大家領略了科學家們的卓越風采,紛紛在屏幕上點亮“致敬”的紅心。
閱覽百姓留言
致敬長廊的對面是一面留言墻,一百條話語是人民群眾對科學家的深情告白。

“科學家就像一座燈塔,會一直指引我努力做一個嚴謹認真、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人。”“您要問我心里最崇敬的人是誰,那就是我們的科學家,我是他們的忠實粉絲,他們是我心目中的超級明星。”“也許我能想到最好的紀念就是成為您!”這些留言都是自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活動開展以來,通過網絡征集并篩選出來的,這些致敬語將被設計制作成明信片,郵寄給科學家和網友。

在留言墻中心,是一幅由“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名字拼成的四川地圖,他們都是四川科技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是四川科技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四川科技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據悉,此次主題展除了在四川科技館進行線下展示,還將于本月在“天府科技云”平臺推出,可實現足不出戶“云觀展”,領略“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的風采。后期還將對致敬長廊的內容進行增補,完善和豐富已有科學家的資料,增添新的科學家入展等等。
致敬科學家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態度,需要永久傳承。此次主題展也將作為四川科技館的永久展廳,后續將持續策劃和開展與科學家有關的系列主題教育研學活動,弘揚科學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