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劉盛綱,出生于1933年,安徽肥東人,中共黨員,微波電子學家,物理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磁科學院院士,1988年至2001年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1999年獲得陳嘉庚科學獎,2003年被授予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領域最高科學獎K.J.Button獎,2000年和2001年成為諾貝爾獎物理獎提名人,被譽為“中國太赫茲之父”。
“十分榮幸。”6月3日,“中國太赫茲之父”劉盛綱向筆者表達了自己獲得“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這一稱號的感受。
回顧自己65年的科技求索之路,劉盛綱深切地體會到從事自然科學研究需要勤奮、耐心和毅力,“有時候,為了弄清楚某個物理現象的本質,可能需要數日、數月甚至數年的摸索。”但他同時也認為,只有這樣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或許在某一刻,才能豁然開朗,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
劉盛綱院士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他勉勵年輕人,要為祖國服務,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同心協力,國家才會強盛;他同時也激勵自己,要盡其所能地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要盡其所能地為科學事業多做努力,要盡其所能地為學校做出更多的貢獻,3個“盡其所能”也表達了這位近90歲的科學家老驥伏櫪,永葆熱情的態度。
他的故事
自學俄語,難舍難分的“電子學”
“從1951年我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算起,我沒做多少別的事兒,就是專心搞物理電子學的研究,可以說,我與電子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已經深耕物理電子領域70載,一談到電子學,劉盛綱滿懷深情。
20世紀40年代,少年劉盛綱跟隨父母在戰亂中顛沛流離,掙扎求生。“有段日子,我們和另外一個逃難家庭住在一起。突然有一天,對方家庭的母親上吊自殺了。因為她覺得自己死了,可以給兩個孩子和丈夫省下吃的。”回憶起少年時期的種種經歷和磨難,劉盛綱感嘆道:“沒有國哪有家。只有國家富強,才有家庭和個人的幸福。”
劉盛綱院士指導團隊工作
抗戰取得勝利,劉盛綱回到家鄉,進入學校學習,飽嘗戰爭之苦的劉盛綱十分珍惜學習機會,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51年,劉盛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開始了自己的求學生涯。
1955年,劉盛綱留校擔任助教,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一段學術際遇正在等待著他。剛留校沒多久,劉盛綱被通知去北京接待列別捷夫,列別捷夫是前蘇聯著名物理學家,對于毫無俄語基礎的劉盛綱來說,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語言關。
接到任務后,學校安排劉盛綱到俄語教研室脫產學習,但教研室主任每周只能給他答疑一次,其余時間只能靠一本一寸多厚的教材自學。正常情況下,學完教材需要兩年時間,但對于他而言,則需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掌握俄語。談到為什么能這么快學好俄語,劉盛綱表示:“沒什么訣竅,就是天天背。最難的是發音,有一個音老是發不出來,請教別人后,用水含在嘴里天天練,才成功。”
劉盛綱院士
之后,劉盛綱成為了列別捷夫專職翻譯和研究生,逐步開始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使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防科研事業等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
“如果說本科階段讓我結緣電子學并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那么研究生階段則把我引入了電子學更專更深的領域,尤其是前蘇聯專家的治學精神和研究方法給了我極大的影響,為我后來專門從事電子學研究與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此,劉盛綱完成了電子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成為了一個專門的“電子人”。
如今,劉盛綱已獲得多項物理學大獎,使自己的研究領域成為我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的少數應用物理學領域之一。但他卻說:“我20多歲就開始獲得各種榮譽,其實我只想安安靜靜做學術,一直做到我不能做了。”
他的成就
進軍應用物理的“處女地”,推動我國“太赫茲”研究發展
劉盛綱曾3次向國家提出重大科學技術發展建議:第一次是1980年,建議發展自由電子激光研究工作;第二次是1988年,建議發展高功率微波研究工作;第三次,是年過古稀后,四處奔走,建議大力發展太赫茲領域研究。
劉盛綱院士參加電子科大電子學院物理電子系黨支部活動
太赫茲波是一種處于特殊頻率范圍的波段,可以用在寬帶移動通訊、高分辨、反隱身雷達、反恐檢測、無損工業檢測、食品安全檢測、醫療和生物成像等眾多領域,甚至有可能借此解開人體內DNA轉化的生命密碼。雖然人類早在百年前的天文學中就發現了這一波段,但由于技術原因,這一領域的研究卻長期處于停滯階段。20世紀末,太赫茲成為物理電子學最后一塊未被進軍的處女地。
“這一波段有奇特的特性,吸引了我,我很想研究它。”劉盛綱說,1991年,他去德國參加學術會議,第一次接觸這一領域時,就被深深迷住了。“也許有一天,這門技術能應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比如做食品檢測,一個小小的儀器,掃一下,幾秒鐘時間就能發現食品中是否有毒害物質。”談到自己從古稀之年開始為之奔走的這一科學技術,劉盛綱充滿憧憬。
也源于此,1992年開始,劉盛綱就多次寫信給相關部門,希望加大對國內太赫茲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劉老師每年都向有關部門提交關于太赫茲研究的報告。”學生們記得劉盛綱的鍥而不舍。
劉盛綱院士生活照
堅持終于迎來重大進展。2005年,由劉盛綱主持召開的第270次香山科學會議,終于迎來了我國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時期。此后,他堅守在一線,完成眾多研究成果。2012年,已79歲的劉盛綱還在世界頂尖物理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論文,公開新發現,也因為這一發現,劉盛綱被國際太赫茲領域的專家稱為“國際太赫茲先驅”和“中國太赫茲之父”。
至今,他仍奔走在實驗室一線和國內外的各種學術會議上,推動著我國“太赫茲”研究發展。
他與四川
入川65年,把國際權威會議“搶”到成都辦
從1956年隨導師列別捷夫教授來到四川,參與創辦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劉盛綱來四川已經有65年,他對四川的感情也融在血液里面。
“我是安徽肥東人,但我常給人說成都是我永遠的故鄉。我大半輩子都生活在這兒,在這里組建了美滿的家庭,還始終踐行著自己一直以來堅守在基礎科學研究一線的理想,所以成都在心里最親。”
劉盛綱院士
同時,他也把這份感情化為了行動。在向國家建議大力發展太赫茲領域研究的同時,他也在電子科技大學開設太赫茲研究中心,而在2012年6月,他還建立了“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這支隊伍由電子科技大學牽頭,聯合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等在內的國內太赫茲領域多家優勢單位和團隊,得到了國際太赫茲領域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10位本領域國際頂尖科學家加入中心成立了國際咨詢委員會。
除了拓展四川物理電子學研究發展,他還把一場全球紅外毫米波及太赫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頂尖國際性會議,“搶”回了成都。
劉盛綱院士與外國專家交流
2018年9月,第43屆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會議在日本召開,全球800多名學者參會。劉盛綱帶隊,從現場成功拿回2021年會議的主辦權。
“我們是代表中國與澳大利亞展開競爭,非常激烈。”回顧歷時一年的精心準備和努力,劉盛綱甚為感慨,“希望把這場會議辦好。”他時常提到,我是在成都這片沃土上成長起來的,它的發展變化我都記在心上,現在我還想為其發展再做些事情。